本报记者 翟 倩 通讯员 郑树华 吴年霞
“没想到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感谢你帮我注册了微信账号,不然今天的队就白排了。”这是“街友”侯大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救助管理站驻站社工小黎发自内心的感谢。
何谓“街友”?小黎向记者做了解释:“我们将流浪乞讨人员、露宿人员统称为‘街友’,这样显得更亲切些。”
为强化落实各级民政部门聚焦特殊群体疫情防控的要求,梧州市救助管理站组织驻站社工对三城区内的“街友”们进行体温测量、派发口罩、动员接种新冠疫苗等工作,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撑起“街友”们的“防疫伞”。
今年3月,社工在开展街面巡查工作时,小黎认识了居住在桥底的侯大哥。通过聊天发现,侯大哥流浪至云南时,曾在当地公安及社区的协助下,接种了新冠疫苗第一针,但因侯大哥不了解接种疫苗的间隔时间以及如何接种后续针次,迟迟未进行第二剂疫苗的接种。
“这可怎么办啊?”侯大哥听说自己已经错过了第二针接种时间有些不安,小黎一边安抚着侯大哥,一边承诺帮其对接接种事宜。随后小黎积极联系附近疫苗接种点,向医护人员了解“街友”接种疫苗所需注意事项以及必须提供的材料,并表示因“街友”的特殊性,难以提供其健康码和行程码。协商后,疫苗接种点同意侯大哥仅提供身份证接种疫苗,但需有人陪同,留下陪同人的联系方式。
一切联系好后,小黎与侯大哥相约好接种疫苗的时间。其间,侯大哥告知小黎,自己的手机可以使用微信,但无人协助其进行微信账号的注册。小黎便利用自己的微信账号辅助侯大哥成功注册了微信账号,并为侯大哥实名认证以及申请健康码和行程码,方便侯大哥进行疫苗接种。
在排队接种疫苗过程中,侯大哥跟小黎诉说着近年来的流浪历程,他是广东封开县人,孤身一人靠拣拾废品为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不想回家乡了。就在终于轮到侯大哥开单进行疫苗接种时,新的变故出现了。“你第一针是在外省打的,身份证查询不到,你得提供一下第一针的具体接种时间和所接种的疫苗厂商。”接种医生问。“时间这么久了,我哪记得住?”侯大哥想了半天仍是无果。
眼看接种疫苗的事情就卡在这里了。
“微信应该可以查询到,你试试!”小黎突然想起微信上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疫苗接种信息,便提醒侯大哥。在看到第一针的具体接种情况后,侯大哥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疫苗顺利接种,侯大哥激动地握着接种凭证,向小黎表示衷心感谢。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