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兰:
“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装着你”

时间:2022-10-1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祝 闯

9月的重庆,秋雨温润,撑过了酷暑的黄桷树绿意更胜。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重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兰像往常一样迈着轻快的脚步,奔走在社区的楼宇院落之间。

在居民眼中,谢兰热心、重情、无私,拥有山城女性特有的魄力和毅力,是个靠得住的当家人。

在同事眼中,谢兰像一团火,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照亮一方,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在谢兰自己看来,她是居民的勤务员,是社区里的大家长,是政策落地的穿针引线人。

“安置房改造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工作”

墙壁一碰就脱灰,楼板渗水湿衣被,卫生间屋顶渗出粪水……这是三年前邢家桥社区“农转非”安置房漏水渗水的情况,是现实,也是难题。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买鱼买肉,庆祝乔迁之喜,有的甚至喜极而泣……这是2020年1月,邢家桥社区安置房改造一期完工,488户居民陆续搬进新居后的情景。

1992年建造的安置房,是重庆第一批农民洗脚上楼的新居,2008年汶川地震后,楼内上下水管道渗漏愈加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有条件的居民都搬走了,留下的都是生活相对困难的居民。

谢兰曾在邢家桥社区工作过5年,后来去了汪家桥社区。2013年,再次回到邢家桥社区的她走进安置房,见到居民窘迫的生活环境,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安置房改造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重要工作。”谢兰多次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一直在努力解决。2018年年底,两江新区管委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邢家桥社区“农转非”安置房改造。消息一出,社区居民却有了不同意见——“要拆迁,不要改造!”“改造是面子工程,我们不同意!”

面对居民的顾虑、质疑甚至误解,谢兰耐心做着工作。“咱们的安置房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不属于危房,不满足拆迁条件……这次改造不单粉刷外墙,还要彻底更换上下水管道和粉刷内墙……”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谢兰先后组织召开居民会议30余次、院坝会40余场,参加的居民超过1000人次。同时,她找到了几家支持改造工程的居民,打算搞成“样板房”供居民参考。

上下水管道、电线、插座一并换新,消除了安全隐患,厨房和卫生间重新做了防水,全屋进行了粉刷……走进改造后的“样板房”就如同进了新居,这让不少居民动了心,前脚走出“样板房”,后脚就迈进居委会签了改造同意书。

2019年3月4日,第一期改造工程开工后,谢兰每天都盯在现场,协调居民和施工方,尽力做到“一户一策”,最大限度满足每户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改造工程进入了正轨,谢兰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医生诊断是肺癌,已经半年了。一个月后,她在医院做了病灶切除手术。

回到社区后,居民们都特别关心谢兰,有的嘘寒问暖,有的送医送药。82岁的谢大爷,每天通过微信运动关注谢兰,一旦发现超过8000步就会打来电话叮嘱她注意休息。居民发自内心的关爱,让谢兰有种被认可的感觉,她说:“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装着你。”

“必须敲开门、见到人、说上话,要把工作做到位”

2020年2月8日,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重庆所有小区实行封闭管理。

4500多户1万多人、670个门面、1个农贸市场、4个集贸市场,大大小小78个出口,怎么封?怎么管?人手怎么调配?一时间,各种防疫问题接踵而至,谢兰和社区工作人员又迎来了一场大考。

接到封控通知后,谢兰紧急召开社区“两委”会议,研究安排社区防疫工作,决定封闭社区64个出口,保留14个卡口出入。

人手不够,社区“两委”决定从居民中招募志愿者。发出信息不到一天,就招募到120多名志愿者。

在谢兰的指挥下,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齐上阵,只花了8个小时,就搭建好了总长400米的围栏,安排好了各个卡口的值守和排班。她反复叮嘱值守人员,看到有人提着行李过来,一定要仔细询问,认真登记。

“必须敲开门、见到人、说上话,要把工作做到位!”这边严管出入,那边全面排查。防疫最初的两个月,谢兰和大家一起完成了五轮社区全员排查,每次排查她都会反复叮嘱,“咱们社区老人多,很多没有微信,不论是打电话,还是上门走访,一定要联系到人。”

社区封闭管理,让谢兰最放心不下的是低保对象、残疾人和独居老人。于是,她牵头成立了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小二关爱群”,专门帮助特殊困难居民买菜、订餐、跑腿。只要居民有需要,他们都会做到。

2020年3月25日,社区接到通知,防疫卡口撤销。至此,谢兰和大家共同坚守了46天,邢家桥社区“零感染”。

“为居民服务,就是为他们解难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邢家桥社区的“小二关爱群”发展成“小二服务队”。同时,婆婆陪聊队和防疫消杀队等10支服务居民生活的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社区治理的关键是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此,谢兰还带着大家打造了小院议事厅、小院放映厅、社区榜样、生态花园和便民服务点等多个居民自治场景。

谢兰是婆婆陪聊队的一员。独居老人朱婆婆是她的头号陪聊对象,也是“小二服务队”的重点服务对象。谢兰隔三差五就会去看望朱婆婆,听她讲自己年轻时的事情。虽然每次讲的都大同小异,但谢兰总是耐心倾听。她心里明白,朱婆婆这样的独居老人最怕寂寞,需要陪伴。

社区居民张勇超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住在了厕所旁的一个窝棚里,窘迫的生活让他脾气异常暴躁。谢兰得知后,赶紧将他请到居委会,由社区协调了住房,还帮他申请了低保。有了安稳生活的张勇超对谢兰、对社区充满了感激。

改造一新的安置楼院内乱停车问题突出,谢兰组织居民开了个院坝会,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院内不停汽车。如今,走进这个楼院,地面干净整洁,两棵参天的黄桷树下,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摆龙门阵,小孩子嬉戏打闹。一旁的园艺墙上写着“小院议事”四个字。

小院议事是邢家桥社区实现居民自治的一个缩影。目前,社区逐渐形成了“微事”网格协调解决、“小事”社区参与解决、“大事”议事协商解决、“难事”上报街道解决的“四事分流”自治模式。“四事”都建立台账,定期在社区的“回音壁”宣传栏公示,以便居民监督。

谢兰常说:“为居民服务,就是为他们解难题。”随着桩桩件件实事的落地,她的实绩和邢家桥社区的变化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以及群众的认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殊荣纷至沓来。

“一个好汉三个帮。”谢兰明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就好比社区工作的大脑,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网格员就是社区的手脚、眼睛和耳朵。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密切配合,社区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