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贺云珊:用专业和爱心把幸福带到老人身边

时间:2022-10-1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王 铭

90后贺云珊从事社会工作近10年,作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社会福利院社工站的负责人,近年来她从社工专业视角助力“幸福养老”,致力于为老服务项目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建构,以心理支持、情感关怀、服务活动等方式让老年人归属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精神世界更加温暖。贺云珊说:“老人们需要我,通过专业与爱心让他们拥有愉悦的身心、良好的社会关系,这很有价值。”

多主体联动 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

贺云珊所在的武昌区社会福利院有250多位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220人。2015年,她接到了院长安排的任务——尽快将介护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像自理区一样热闹地开展起来。面对这个新课题,她想到了一个老办法,邀请有社会实践需求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为介护区的老年人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下,社工站顺利链接到几支高校志愿服务队,并约定长期院校共建。”这让贺云珊鼓足了干劲儿,一步步将这项工作升级为“女人花”护工支持服务项目和“护心夕阳”院舍高龄长者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出“社工+护工+志愿者”多主体联动的院舍养老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服务人手不足的问题,还提升了护理员队伍的职业技能。

一时间,涵盖专职社工、康复师、音乐治疗师等跨专业人员的志愿服务力量,在社工站的统筹下,让介护区楼层文化活动氛围活跃起来。护工们比学赶超,服务竞争氛围也愈来愈浓。

专业实践提升了为老服务的温度。夏阿姨因中风失能住进福利院后,新的生活环境和肢体失能状况让她感到非常不适应,一边各种抱怨,一边吵着要回家。贺云珊和志愿者主动帮她疏导情绪,带她走出房间参加活动,结交新朋友,并为其设计了肢体康复训练计划,有效把握住了肢体康复训练黄金期。

2018年9月,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常态化、具体化、生活化开展“从心出发”高龄老人“全人”照顾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这些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已为院内老人开展志愿服务达1600多小时。

多角度赋能 让老人实现老有所为

从健康养老到幸福养老,社工介入大有可为。贺云珊和同事们以老年人幸福感为中心,根据不同区域老年人身心特点和志愿者特长,建构多元主体互补式参与下的“身、心、社、灵” 四维养老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生活品质。

比如,来自高校的社工专业学生,在社工的督导和支持下,会为特困供养老人、半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专业小组服务;来自健康学院的老师,社工会支持其为老人开设符合时节和实际生活的老年慢性病管理养生课堂;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会邀请志愿者根据老人能力和现实条件,开展各类兴趣班……通过多角度为老人赋能,让福利院的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李爷爷不太喜欢和人交往,贺云珊从建立支持网络开始,邀请院内一位非常乐观的老人和他建立友好的往来关系,让他们在生活上能够互相照顾。通过开展棋牌小组的兴趣活动,为其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棋友。老人慢慢开朗了起来,不仅变成了社工站的常客,还主动参与院里的集体活动。

2019年4月,武昌区社会福利院成立了一支长者志愿服务队,成员分别承担监督员、卫生员等角色。贺云珊和同事们用心运营这支队伍,探索出高龄老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赋能法,帮助老人重新发现自己,主动展现能力和经验。

被老人们称为“李班长”的服务队成员,利用自己歌唱的特长组织了一批兴趣爱好相同的老人,定期开展歌唱活动和节目表演,还积极向年轻人学习网购知识,帮助身体不便的老人在网上购物。他开心地说:“我们既是社工站大型服务活动中的好帮手,又在各自楼层中主动亮身份、发挥助人作用,这样的养老既顺心又舒心。”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