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以首善标准绘就社会建设和民政时代画卷

时间:2022-08-1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安 娜 通讯员 邱维伟 刘加平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社会建设和民政系统坚持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厚植“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情怀,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双轮驱动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2018年11月,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市民政局合署办公,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工作的领导,优化部门的组织架构和设计,更好地发挥在社会建设、保障民生领域的职能。此后,区级社会工委和民政局合署办公改革也顺利完成,形成了“党政合一、双轮驱动”的体制机制优势。

北京市社会建设统筹机制不断加强。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商民主和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两个小组”办公室发挥职能作用,健全完善议事规则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推动解决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民政事业两个规划的编制发布,绘就了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社区党建基础更加夯实。全市高质量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提高至93.7%;全面推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制度,社区工作者队伍更加优化。做实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党的组织体系从社区向小区、楼门(院)等自治单元延伸,社区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全面加强。

社会组织党建取得新的突破。成立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统筹抓好与行政机关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和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从无到有建立52家联合党委、1100余个党支部,覆盖社会组织2900余家、党员7700余名。推进社会组织党建规范化建设,实施社会组织“党建标杆”示范工程,为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作出积极探索。

精准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北京市积极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完善“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积极开展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养老服务商近2万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启动创新完善养老工作模式试点,培育市场认可、群众放心的服务供给主体,开展就地居家养老和异地社区养老两种服务模式试点,更好满足全体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2015年,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立法形式确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的社会合作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出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驿站管理清单,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印发《体球网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积极构建农村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统筹推进全市养老设施建设。出台《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不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同时,持续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印发《北京市养老机构综合监管暂行办法》,引导养老机构诚信守法经营,持续优化服务。全市运营一年以上的养老机构全部建立服务标准或制度体系。开展星级评定,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筑牢底线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北京市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紧扣主要矛盾转化,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兜底性、普惠性协同推进,全面提升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会救助水平大幅提升。扎实履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责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机制,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帮助100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成功寻亲返乡。完善“物质+服务”救助,“一户一策一档”建立精准救助帮扶台账33万余份,开展个案帮扶1.5万人次,坚决兜牢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网。

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不断拓展两项补贴“全程网办”申请渠道,建立主动服务工作机制,实现前置服务、精准服务。累计支出超过59亿元,年均29万人受益。积极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试点,加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

儿童福利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推动调整市、区两级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开通全市统一的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深入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社会散居孤儿、集中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400元、1600元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2450元,儿童健康成长更有保障。

减负增效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全面提速

北京市着力打造具有大国首都、超大城市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持续推动首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高位统筹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召开北京市街道工作会议,印发《体球网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推动街道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等政策法规,强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法治保障。全面推进街道大部制改革,全市157个街道全部完成大部制改革,赋予街道“六权”。扎实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响应和协调机制,有效破解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难题。

坚持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治理,不断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组织20余家市级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昌平区“回天地区”治理行动计划,助力“回天有我”形成常态长效。稳妥有序推进大型社区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工作,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完成81个5000户以上超大型社区规模调整、54个3000户以上5000户以下大型社区规模调整,完成103个村建制撤销工作,进一步夯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基础。全市累计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772个,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同时,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体系日趋健全。坚持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着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全面推行社区服务站“综合窗口”“全能社工”模式,启动100个“开放空间”社区服务站改革试点。建立社区服务全响应机制。连续举办三届“社区邻里节”活动,不断营造邻里相亲浓厚氛围。深化社区民主协商,推广“参与型”社区治理模式,城市社区议事厅实现全覆盖,农村议事厅覆盖率超过70%。指导村(社区)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服务水平。

便民利民 基本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北京市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发展方向,加快构建适度普惠、公平可及、服务优良的民政社会服务体系。

专项社会事务不断优化。持续深化婚姻登记跨区办理改革,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推进婚姻档案电子化。加强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和婚俗改革,倡导时代文明新风。完善基本殡葬服务制度,编制出台《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积极推动骨灰海撒、自然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葬法,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绿色生态的殡葬理念。创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建成社区心理服务示范站(室)247个。大力弘扬见义勇为风尚,累计认定见义勇为行为550余例、810余人。

行政区划管理提质增效。为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出台《北京市街道办事处设立标准(试行)》,稳妥实施重点区域行政区划优化调整。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优化调整城市副中心区域行政区划。加快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支持经开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呼应城南发展计划,推动丰台区街乡镇全面重组优化。提升大型居住区精细化治理能力,优化“回天地区”行政区划设置。

慈善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围绕“慈善北京”建设,深化慈善领域改革创新,出台《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深入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建立五大慈善联合基金,建成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35家,开展北京市公益创投大赛,不断推进首都慈善创新发展。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慈善效能进一步凸显。完成福利彩票管理销售改革,形成统管统销、管销分离新格局,有力支持了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凝聚合力 社会动员体系日益健全

北京市在基层围绕治理“大城市病”、居民自治、共治共建、应急动员、志愿服务等分批开展社会动员试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动员体系日益健全。

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北京市先后出台《体球网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体球网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工作的意见》,破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难题。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科技、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对口支援等重大项目,近3000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项目3500余个,总投入20余亿元,展示了首都社会组织风采和担当。

北京市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制定出台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加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建设等系列制度文件,推动实施“优才计划”,加快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村)—街道(乡镇)—区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7.68万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达到920家。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北京市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完善志愿服务政策体系。创新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不断加强基层社会动员,在基层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