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养老实事项目能否在年底如期完成?新修订的《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如何落实?怎样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日前,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蒋蕊做客上海“2022民生访谈”节目,走进直播间一一回应百姓关切。
蒋蕊表示,刚刚闭幕的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诠释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载体,这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政责无旁贷,也应当更加有所作为。
大力拓展“四不离”农村养老方式
作为一座深度老龄化城市,今年,上海继续把养老设施建设列在“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首位,明确将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受疫情影响,推进工作有所延迟,但由于今年开局抓得早,总的来说,基础比较好。比如新增养老床位已完成2450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经建成13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建成60多个。”蒋蕊表示,6月1日以来,各个区都在加快部署,按照时间节点,倒排时间表、挂图作战,一定确保完成今年目标。
与此同时,上海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我们要大力拓展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四不离’农村养老方式。”蒋蕊介绍,上海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市农村薄弱养老机构标准化改造,并以多个行政村为片区,发展具有农村田园特色、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具备一定照护能力的乡村长者照护之家。在村级层面,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推动设立农村睦邻点。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2810个农村示范睦邻点。
目前,上海市正制定面向2035年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蒋蕊透露,预计至2035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峰值将达到600万,外来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100万。以此为基数测算,养老床位规划设置21万张,达到全部老年人口3%的床位配置标准。除了提高总量之外,规划还提出了结构性要求,护理型床位占比到2025年达到60%,到2035年达到80%。此外,规划还明确,上海“五大新城”将把养老设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重要内容一并规划。
年底前实现未保工作站街(镇)全覆盖
今年3月起,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上海更好地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蒋蕊指出,在新修订的上海未保条例中,增设了“特别保护”专章,专门针对存在监护缺失、监护不当情形的未成年人予以保护。上海市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上海市未成年人特别保护操作规程》,强调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和组织负有“强制报告义务”,对每一种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情形明确相应措施,并特别明确事发地的首问责任制。“总的来说,基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这套规程确保陷入特殊困境的孩子能够得到最佳保护。”
在未保队伍建设上,上海每个街道(乡镇)都设立了儿童督导员,每个居(村)都设立了儿童主任,成为未成年人保护最可靠的基层力量。蒋蕊透露,上海在前期部分区试点探索的基础上,目前正全力推进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今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将实现街(镇)全覆盖,成为我们在基层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载体。”
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重要力量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全市6200多个居(村)委会,5.5万名社区工作者冲锋在第一线,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为打赢上海疫情防控保卫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蒋蕊表示,未来,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居(村)委会建设,指导各区优化居(村)委会布局设置,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使服务效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蒋蕊表示,志愿者也是这次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今后将持续留住和用好志愿者队伍,使之成为常态化社区治理的生力军。“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广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深化自下而上的意见表达、议题形成、项目实施、评议监督的参与机制。同时,强化数字赋能,推进社区云移动端建设,上线更多应用场景,推动居(村)干部和居民广泛应用。”
“按照城市治理的要求,社区工作者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充实。”蒋蕊介绍,近期,上海市民政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2022年面向高校毕业生的社区工作者专项招聘,提供了1600多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