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温馨救助为困难群众送去更多幸福

时间:2021-11-3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闫 洁 通讯员 高 桢 李 岑

“现在的日子好,不愁吃、不愁穿,就是希望你们能经常来看看我。”日前,在安徽省肥东县马湖乡马湖社区马文静老人家里,满脸笑容的马奶奶对上门看望自己的乡民政所和肥东县益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益邦中心)工作人员说。

这是肥东县创建“温馨救助·幸福肥东”社会救助品牌中的一幕。今年2月,肥东县民政局开展以“温馨救助·幸福肥东”为主题的社会救助品牌创建活动,聚焦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失能半失能人员、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未成年儿童等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实现提升服务对象自救能力、促进服务对象社会融入的目标。倡导各乡镇(园区)因地制宜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全县18个乡镇、2个工业园区、249个社区可全部或部分选择城乡困难群众家庭调查“温馨家访”项目、关怀关爱城乡困难老年人“温情相伴”项目、“暖意行动”项目、城乡低收入家庭社会救助服务“携手同行”项目、困难残疾人社会救助服务“助残共享”项目、困境家庭急难救助服务“人在暖途”项目六大类,努力做到一乡镇一品牌、一社区一亮点。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该县进一步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搭建社会救助资源共享平台,引导、发现和培育一批热心社会救助事业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慈善人士。给马奶奶提供服务的就是和马湖乡政府签订服务合同的益邦中心工作人员,带队的黄浩鹏介绍:“活动目的就是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归属感。”目前,益邦中心已和20个乡镇(园区)签订服务合同。

在桥头集镇,益邦中心主要为居住在该镇、具有该镇户籍的经民政社会救助系统认定的42户在册困境人员提供“温情相伴”和“暖意行动”的服务。88岁的汪著德和75岁的赵从龙都是独居老人,就享受到了“温情相伴”服务。

11月17日,益邦中心的工作人员拎着食材、水果点心和礼品前往复兴社区汪著德老人和赵从龙老人家探望,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做午饭。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豆腐、红烧鸡翅、三鲜汤,两位老人胃口大开,各吃了一大碗米饭。“现在常常盼望你们能来,你们一来,家里就热闹了,饭菜也特别香。”赵从龙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连声道谢。

平日里,两位老人虽然碰到了也会聊天,但每天面对空荡荡的屋子难免孤独。“有时候炒个菜,中午吃不完晚上继续热着吃,一个人随便对付了。”汪著德老人说,“今天你们来了,就跟过节一样,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 汪著德老人还拿出老照片和工作人员分享他的故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不仅记录了老人年轻时的风采,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服务对象遇到困难时,温馨救助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肥东经济开发区以“助残扶困·守望相助”为内容开展救助帮扶,重点对辖区32名残疾人开展定期走访关爱,实现精准帮扶。葛雪梅是墩塘社区的低保对象,常年患病,益邦中心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她父亲在一个月前因突发疾病送医抢救,目前她也正在医院治疗,母亲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工作人员一边与社区沟通,帮助其解决临时困难,一边安慰葛雪梅的母亲,为她家制订帮扶计划,缓解他们的生活困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心、关怀、关爱。

此外,肥东县民政局还对救助工作进行延伸,让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在杨店乡养老中心活动室内,一群老年人围坐着听医生讲解有关糖尿病和高血糖的预防知识,解惑答疑后还有现场问诊,每位老人还收到保温杯、食品等礼物,气氛热烈。这是在肥东县民政局的指导下,杨店乡民政所联合益邦中心邀请肥东县中医院的医护专家开展的服务,定期为老年人量血压、测血糖,宣传健康知识,很受老人欢迎。白龙镇青龙厂社区创建了“爱心体检·白龙情深”社会救助品牌,为社区35户残疾人家庭送健康,医护专业的社工根据镇民政所提供的信息,逐户上门为残疾人提供血压和胸部听诊、检查,通过了解他们的既往病史,结合日常所服药品进行科学指导,提出康复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病情,克服不良习惯。在张集乡黄疃社区,25名留守儿童参加了“关爱困境儿童 · 情暖中秋佳节”特色救助活动。社工通过视频让孩子们学习了“我们的节日”起源及习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猜灯谜、游戏互动及“DIY团圆灯”环节,让每名儿童都能够参与其中。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慢慢打开了心扉,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活动环节,为自己的小组赢得荣誉及奖励。

一年来,肥东县民政局全力推进社会救助服务提升和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建立完善低收入群体数据库和主动发现机制,不断升级救助档次,推动社会救助全面发展,“温馨救助·幸福肥东”社会救助品牌取得预期效果,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1.30)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