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夯民生保障之基 与时代同向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救助工作综述

时间:2022-10-1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雨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体球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社会救助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蓬勃发展。

十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超过2万亿元;年均保障低保对象5000万人以上、特困人员近500万人、临时救助1000万人次左右;193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兜底脱贫;对6200多万名低收入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2012年—2021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1.2倍和2.1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诠释着民政为民爱民的真情,践行着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庄严承诺,谱写着时代变迁的恢宏乐章。

十年来,各级民政部门沿着体球网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优化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用心用情推进社会救助事业改革发展。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制度性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救助范围适度扩大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出租车司机薛贵祥(化名),因载客期间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处于同一场所,被确定为密接人员,需要集中隔离,无法外出工作,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在排查辖区居民情况时了解到其家庭情况,由街道做好核查后,及时给予薛贵祥临时救助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不久前,因疫情滞留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外地来琼人员王志彬、王志强(均为化名),身上的钱花完了,一时陷入困顿,他们拨通了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电话。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不仅为他们补给了食物和日用品,还为他们每人送去了1800元临时救助金。

社会救助适度扩围,让遇困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的政策好,日子有奔头。

十年来,党中央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部署,有力促进我国民生保障体系的发展,也为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8项社会救助制度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1”社会救助体系,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化建设搭建了框架,社会救助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随着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我国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社会救助事业也进入了新发展阶段。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球网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对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制度作出总体设计和长远规划,为推动实现社会救助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年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了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保障,增加了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规定,做到了应保尽保;

十年间,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整合城市“三无”人员救助与农村五保供养,规范特困人员认定、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做到了应养尽养;

十年间,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起临时救助制度,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实施小额先行救助。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对受疫情影响且未参加失业保险的无经济来源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及时化解了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生活困难,做到了应救尽救;

…………

十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8+1”社会救助体系到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突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制度性保障。

体制机制日趋健全

精准救助便捷高效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大救助信息系统数据比对时发现,月河街道居民王小鸣(化名)肢体二级残疾,自付医疗费达5万多元,于是主动上门走访,经核查确认其符合低保条件,及时将其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并给予王小鸣1.5万元的临时救助金。王小鸣能快速获助,得益于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共享了医疗、大病、残疾人补贴、失业人员、公租房等信息,对大病大额支出进行动态监测预警,筛查出可能符合重病重残单人户低保、支出型困难认定条件,急需救助的困难群众。

这样及时高效的救助案例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十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建立健全信息聚合、资源统筹、高效便捷的体制机制,为困难群众增添福祉,让困难群众享有公平。

十年间,为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全国层面建立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25个部门和单位协作配合,共同开展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为确保相关政策在基层落地落实,全国各县(市、区)相继建立健全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民政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

十年间,为缓解物价上涨等因素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各地建立和完善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十年间,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条件的县(市、区)按照程序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至乡镇(街道);

十年间,为实现高效救助,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核对信息平台全国联网,完善社会救助资源库,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

十年间,为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各地因地制宜推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加强主动发现,推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部省市县共开通3700多个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电话;

十年间,为将新冠肺炎疫情、灾情影响降到最低,各地适度扩大了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范围,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提供照料服务,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十年间,为实现精准救助,全国建立起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归集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在内的6200多万名低收入人口信息,根据困难类型和致困原因,分类给予针对性救助帮扶;

十年间,为让更多人参与救助,各地建立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高效联动,兜底保障更有力度、有温度;

十年间,为确保各项暖心政策能落地落细落实,各地持续开展社会救助绩效评价,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社会救助综合治理,有力纠正了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

十年来,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举措作用直接、效果明显,实实在在地帮困难群众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守住了我国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兜底保障底气更足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生活充满了希望。”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肖横岭村脱贫户肖春生说起现在的日子,话语间充满了感激。肖春生本人一级肢体残疾,他的女儿四级肢体残疾,女儿家里还有5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9岁,全家仅依靠女婿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淇滨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召集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包村干部,现场调查研判该家庭生活状况,最终将该家庭8口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如今,不仅全家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孩子上学的费用问题也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体球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

脱贫攻坚战期间,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完善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各地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收入、财产、刚性支出等因素,设置指标,精准认定农村低保对象;

科学制定救助供养标准,要求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均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

发挥临时救助在解决“两不愁”问题中的兜底作用和解决“三保障”问题中的支持作用;

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实现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脱贫攻坚战期间,各级民政部门坚决落实好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将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这不仅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党中央赋予民政部门的重大政治任务,而且为我国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留下了阔步前进、提升跨越的坚实足迹。面向未来,在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救助事业必将顺应时代呼唤,书写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