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以民政改革创新服务自贸港建设

时间:2022-09-0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雷 耀 通讯员 肖海军

潮起海之南,浪逐自贸港。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球网总书记三次到海南考察,指引海南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沿着体球网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琼州儿女奋勇争先,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海南民政系统紧紧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坚持稳中求进,扎实抓好民政服务保障与民政政策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兜底保障实现新提升

体球网总书记强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海南民政紧盯困难群众之所急,大力推进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海南先后出台“两项制度”衔接、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系列制度文件,形成多层次、立体式、衔接紧、网底密的兜底脱贫格局。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全面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用足用好“单人户”纳保政策,兜牢兜住了民生底线。各地民政部门群策群力,对口帮扶、聚力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年底,共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5万户、6.87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进行兜底,将2.3万名特困人员全部纳入照料服务范围,按时为全省15.2万名残疾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有效履行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职责。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和跨部门、多层次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等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线下全覆盖排查和线上大数据比对,提升兜底保障精准度。出台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和专项救助实施意见,形成低保、特困、城乡低收入家庭梯度救助格局,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海南省优化社会救助服务,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贫困预警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将低保审核确认权下放至乡镇(街道),在全省各市县推行低保“一网通办”,制定标准化低保办理流程,省域范围内实现低保申请异地线上办理;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实现低保金和供养金“一卡通”发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出台《海南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建立基于居住证的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服务类、急难型社会救助,建立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2012年以来,海南6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发放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金共计120亿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海南省健全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全省配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3415名,实现乡镇、村(居)全覆盖;联合12部门出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意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全覆盖,建设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4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20家,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等纳入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范围,开展孤儿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助学工程,全省1.9万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保障和监护。

基层治理打造新引擎

加强基层治理顶层设计,海南在省级层面出台《体球网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体球网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高位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农垦社会管理属地化改革,在全国首创以设“居”的模式承担农场剥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垦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为满足居民群众对自贸港建设和“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的新期待,海南打破城乡区域服务界线,根据实际服务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整合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水平。目前,全省共建成3100多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村(居)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

持续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结构,顺利完成第九届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一肩挑”比例达99.87%。制定出台村(居)委会依法履职事项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个清单”,厘清政府职能部门、乡镇与自治组织权责边界,为基层减负增效;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方面,海南省制定出台《海南省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办法》,明晰界定直接登记的四类社会组织范围,此项改革被纳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库。推进“互联网+社会组织工作”,完善社会组织47项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梳理和规范登记办事指南,实现社会组织登记网上申报及信息共享。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的备案管理,制定了《海南省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对城乡社会组织实行登记与备案“双轨制”。2016年以来,全省255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等工作,投入资金、物资累计9.7亿元,受益人数达99万人。指导省旅游协会等7家行业组织开展赋予行业组织自主权工作试点,分别探索从市场秩序维护、标准制定实施、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路径。

2021年以来,省、市县共投入3072万元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目前已建成144个乡镇(街道)社工站,覆盖全省65%的乡镇(街道),400多名专职社会工作者为群众提供服务。

养老服务聚焦新需求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聚焦满足自贸港建设背景下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海南民政用心谋划、精准发力,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方面,海南省以实施“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为契机,将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纳入全省“一张蓝图”来统一谋划,从规范标准、出台政策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养老服务业“十三五”规划,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等政策文件。建立由分管副省长任总召集人、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良好局面。编制《海南省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先后发布《养老机构失能失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规范》《养老机构标识应用规范》等标准规范,成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委员会,建立省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专家库,推进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十三五”以来,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资金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养老服务机构消防设施设备改造等。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通过引进专业社会力量运营,7家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公建民营,38家实行委托管理,走上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十三五”时期,55%的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发展。依托省一体化政务平台,开展高龄长寿老人补贴智能“快办”服务,实现极简申办、自动审批,自试点上线以来,办件量超过92.63万件。

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海口市、三亚市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民政部和财政部的资金支持,分别获得试点补助资金3531万元和1571万元用于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养老服务设施延伸服务、打造“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等。积极发展智慧养老,养老机构网上备案系统并网运行,养老机构备案实现“一网通办”。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有140家,床位总数为13823张,有护理型床位6455张。全省已有784个社区开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并投入使用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3家、长者饭堂59家。

社会服务带来新变化

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海南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海南省推行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制定《海南省殡葬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年)》,将绿色殡葬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长远规划建设5个殡仪馆和38个节地生态公益性公墓,近5年新(改、扩)建公益性公墓116个;发布绿色殡葬地方标准,全面指导和规范全省殡仪服务、安葬、祭扫等活动,加强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18个市县(不含三沙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全部制定出台惠民殡葬补贴政策,全省公益性公墓对辖区死亡人员免费提供骨灰安葬(放)服务,绿色、文明、惠民殡葬机制更加完善。

持续加强救助管理,创新寻亲服务技术手段,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8万人次。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新设婚姻登记点153个,指导海口市、三亚市婚姻登记业务“全市通办”,共办理婚姻登记58万余对。

推动儋州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三亚市撤镇设区、三沙市设立市辖区,推动出台《海南省设立镇、街道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行政区划管理服务平台,重新绘制出版《海南省行政区划图》,建成海南省政区标准地名图集网络地图。完善地名管理公共服务,举办“家在海南·铭记乡愁”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征集评选活动和“保护红色地名,讲好海南故事”暨海南省首批71个红色地名发布活动。研发海南省界线界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界线联检巡检内外业数据一体化管理。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海南民政系统将牢记体球网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全部精力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加快推进民政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