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他们青春犁铧耕耘城乡社区沃土

时间:2022-07-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晓明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在如火的七月,上千万高校毕业生背起行囊,离开校园,奔赴人生的下一站。其中,不少高校毕业生进入城乡社区,为城乡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从象牙塔到社区,这些高校毕业生们的感受如何?未来,应当如何进一步扎根基层,让青春之花在社区绽放?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在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请他们畅谈在社区的工作感悟与成长之道。

用爱心扛起肩上的责任

6月8日,对高校毕业生杨红友而言,是个难忘的日子。

在山东省胶州市阜安街道办事处的报到会上,杨红友坐在即将被分到各个社区的新同事之间,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一同倾听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的安排。

经历了各种找工作的焦虑,杨红友期待这份工作带来不一样的变化。以前,杨红友总在课本和新闻报道中了解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初心使命,在报到会上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做好社区工作要有耐心和爱心。”简单的话语,却让杨红友印象深刻。

“胜利社区,杨红友。”在主持人洪亮的声音中,杨红友终于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也知道了自己将要工作的社区。

一周后,经历了两天半的培训,杨红友正式到胜利社区报到,开启了在社区工作的新路程。

初入社区,杨红友还想着怎么将培训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但没几天,社区便接到了全员核酸检测任务,杨红友被分到医院门口的监测点。穿上防护服,戴上橡胶手套和面罩,打开登记信息系统,杨红友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社区工作体验。

杨红友告诉记者,第一次工作带来的新奇感和喜悦感很快便被防护装备下的闷热所取代。随着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流,杨红友忽然间理解了疫情中“大白”们的艰辛和不易,更体会到了社区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全员核酸结束后,杨红友便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熟悉社区,走访居民。在走访中,杨红友发现,胜利社区老旧楼院较多,存在杂物乱堆乱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绿化带里种植蔬菜、生活污水乱流等问题。“经过大家一起努力,这些问题将会陆续解决。”杨红友说。

杨红友表示,将用社区工作经历来磨炼自己,以耐心和爱心扛起肩上的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行稳致远。

了解乡村社会中的生活百态

“你怎么变得越来越黑了!”胡海旭的朋友们总是感叹。

“在村里的生活异常丰富多彩,肤色也得跟着变化。”胡海旭笑着回答。

又到毕业季,胡海旭再次想起了2021年8月和他的村庄初遇的场景。那会儿,胡海旭第一次走进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范家村,村庄清早的风很“新”,带点湿润,又很通透。荷塘小广场打着赤脚跑来跑去的小孩子、小卖部旁闲谈家长里短的村民、石碾转了一圈又一圈压出的新生活……这一切都让胡海旭感到很新奇。

胡海旭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似音阶一般错落有致的房子,绿树围绕在房前屋后,映射着祥和鲜活的快乐日子。风景如画,让胡海旭对这里有了别样的期待。

就这样,胡海旭开启了自己的驻村生活。起初,“全村共368户、1172人”等数字只是胡海旭脑海里一个个机械的符号,在一次次走访中,这些数字与村民一一对应,成为胡海旭推进工作的鲜活记忆。

“还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村里的老人用满是皱纹的双手紧紧拉住我。那会儿我很拘谨,手足无措,只能一直用微笑回应。”胡海旭说。

慢慢地,胡海旭发现,融入乡村熟人社会,需要把工作做实。他不知疲倦地与村“两委”工作人员、党员、村民代表交谈,在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面对面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详细了解村民家庭信息,力争做到村情清、民情明,在了解干部群众所思所想的同时帮助自己更快地熟悉了工作。

工作一年来,胡海旭逐渐学会了在工作中主动思考,在迈开步子了解生活百态的同时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将调研结果转化成为民解忧的行动方案。

从社保核查到疫情防控,从清扫环境到乡村振兴,乡间的小路、案头的档案都见证了胡海旭的成长。每每走在村里,胡海旭总能听到村民们爽朗的招呼声。聊天之余,村民们摘一把门前的桑葚,递到胡海旭的手中;恰逢饭点,村里的大姐给他端来自家包的冒着热气的饺子。在常来常往中,胡海旭成了大家口中的“小胡”,而非那个“新来的选调生”。

量身定制帮带培养计划

“如今,社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居民对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日益迫切,以便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福建省上杭县临城镇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孔令斌说。

在孔令斌看来,大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领悟力,知识资源丰富是其优势。他们年轻的身影、丰富的知识、新颖的方法给社区工作带来一股新鲜活水。但初入社区,面对复杂琐碎的工作,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并不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

福建省平潭县海坛街道红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爱英在社区工作多年。她认为,高校毕业生初入社区,往往缺历练、缺经验,存在融入角色慢、群众工作开展难等短板。对此,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帮带培养计划。

据刘爱英介绍,主要采取“以老带新”“以专带新”等方式,手把手教、面对面讲,精准帮带指导高校毕业生,让其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工作方法,迅速转变工作角色、进入工作状态,深入联系群众,传党情、听民意、解民忧、促和谐,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

“社区是高校毕业生成长的舞台,激励他们在这个平台上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是每位社区书记应该思考的问题。”刘爱英说,通过传帮带,让高校毕业生学有标杆、做有榜样,快速成长。

在实践中,红山社区还依托社区干部周例会,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实践观摩等多种学习方式,理论培训、业务指导、实践锻炼同向发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加油”“充电”,激发高校毕业生服务群众的干事热情,实现从“精兵”到“强将”的转变。

高校毕业生深入城乡社区,正是人生路上遇到的“最美”风景,他们将在城乡社区的广阔舞台上,眼望前路,脚沾泥土,手捧星光,为基层治理绽放最美青春年华。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