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亮 通讯员 甬 珉
十载春华秋实,今朝骏业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宁波市民政部门成功实施了居家养老、精准保障、生态文明殡葬、婚俗改革、康养体系建设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涌现出大救助体系、“爱心车轮”“以社育社”“村民说事”“人人慈善”等一批具有宁波民政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累累硕果背后,是改革赋能之变、探索创新之姿,更是宁波民政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补民生之短的初心实践。
这十年,办成了一批改革破题的新事。适应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提出的新要求,宁波民政坚持改革破题、创新制胜。聚焦“一老一小”,成功实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积极开展省级“精准保障标杆区”试点,率先出台单人户低保、渐退期政策,依托数字化手段有效提升“数据找人”“政策找人”能力。扎实推进“人人慈善标杆区”省级试点,一手做强传统慈善,一手壮大慈善信托、股权捐赠等新型慈善,宁波三次蝉联“七星级慈善城市”,涌现出“支教奶奶”周秀芳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典型。在全省率先开展“身后一件事”联办,所有民政民生事项全部纳入“最多跑一次”范围。
这十年,办成了一批惠民暖心的好事。连年推进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省市民生实事工程,目前,全市建有养老机构264家,机构养老床位6.19万张,较2012年增幅达78%;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老年助餐服务覆盖全市96.5%的村(社区)。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标准一致”,2021年低保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均历史性地实现全市域统一。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525元提高到目前的1181元,年均增幅12%以上。高质量服务群众“人生大事”,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婚俗改革,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71.1%;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婚育户一件事联办”,50%的婚姻登记场所达到国家4A级标准。
这十年,办成了一批基层治理的难事。2016年,顺利完成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十年来共完成23个乡镇(街道)区划调整任务。着手破解社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社区工作者增量提质等难点问题,积极推进“现代社区”建设。稳妥推进三轮村(社区)换届选举,最新一轮换届后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8.3%。全面完成494家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建成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117个。全市依法登记的法人社会组织超过1万家,海曙区、北仑区、鄞州区被民政部确立为“体球网织创新示范区”。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130个、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点6个,省级社会工作督导人才数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注册志愿者214万余人,志愿服务团队1.4万余支。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鄞州区民政局被国务院第二次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先进集体。
这十年,办成了一批利好长远的实事。科学谋划民政事业发展蓝图,召开第四次、第五次全市民政会议;立足宁波实际,于2019年出台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文件,确立“在全省打造‘四个标杆区’中持续走在前列”的工作目标。努力增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指导各地通过安排行政、事业编制人员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实基层民政服务力量。截至目前,全市156个乡镇(街道)共配备民政事务经办服务人员554名,平均每个乡镇(街道)至少3人。民政基础服务设施全面更新升级,市社会福利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市殡仪馆、市社会福利中心、市民康医院等一批改扩建工程项目先后竣工投用。同时,各区(县、市)也加大养老机构、公墓陵园、婚姻登记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民政一线服务阵地日新月异。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展望未来,宁波民政将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中心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