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丽萍
是端着“金饭碗”在央企踏实度日,还是遵从内心声音——自主创业,帮助更多老年人?面对这道人生选择题,北京康助护养院院长于安安用10年青春和坚守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然。
当理想遭遇现实
北京姑娘于安安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三院工作,她从没料想自己有一天会“出圈”。在外人看来,这份体面的工作可以一直干到退休。
单位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让于安安第一次走进养老院,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与老年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陪伴不仅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是抵御病痛和焦虑的良药。”在陪伴一位临终老人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后,这种被需要的情感在她心底埋下了种子。
“当时,卫生部门鼓励民营资本创办护理院,我内心的种子开始发芽。”2013年2月,28岁的于安安辞去公职,创办了北京康助护养院,为术后康复、晚期姑息和临终关怀人员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十年前,社会上的护理院还很少,做临终关怀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于安安摸着石头过河。50张护理床位,10余名专业医护人员,瞄准“刚需”人群,本以为护理院一开张就会门庭若市,然而,现实却向她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当时,整个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接受度并不高,加上医保政策不能覆盖,刚开始入住的人并不多;不仅如此,周边的居民还很排斥,甚至有人举报说家门口开了“阴阳路”……没有医保定点资质,存活下去都是问题,于安安一筹莫展。
守得云开见月明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转机在2014年,这年,北京市迎来了养老服务大发展的好时机,许多利好的养老服务政策陆续出台,而康助护养院医养结合的模式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小病可以及早发现、及时介入治疗,大病可以在院内急救或快速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在于安安看来,办好一家养老机构,医疗保障必不可少。在康助护养院院内,50张医疗护理床位和200张养老床位共同组成了护养院的两个功能区,看好这种模式,是很多老人家属选择这里的原因。
乘着北京市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东风,康助护养院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康助护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之一,服务从机构延伸到社区居家养老;近年来,又先后承接了丰台区10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辐射长辛店、云岗、宛平、王佐等街镇的5万余名老年人。2016年,康助护养院在服务质量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ISO9000认证,并获评北京市四星级养老服务机构。
在于安安的带领下,康助护养品牌先后延伸出囊括社工事务所、家政公司、配餐中心、旅游公司、文化中心等的养老服务配套产业链。她本人的荣誉也纷至沓来,“北京榜样”“北京市十大孝星榜样”“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背后是她从未停歇的脚步。
不忘初心再出发
“是他让我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活一世,不是看收获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和影响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说到初心,就不得不提2016年“北京榜样”获得者范涛对于安安的影响。
范涛是一位脑胶质瘤患者,年仅45岁却与绝症抗争了7年。在他生命最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是于安安和她的团队陪伴他走完的,并帮他完成遗体和器官捐献的遗愿。最终,范涛捐献的器官成功救治了5位患者,照亮了5个家庭。
10年里,于安安和她的团队送走了近500位处于临终阶段的患者。她说:“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都从不同方面感染和激励着我,也让我认识到这份工作对于每个家庭有多重要。”
“人生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我们应心怀大爱,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对下一个10年,于安安有两个构想。一是把康助养老的事业做大做强,努力促进行业发展,将为老服务事业进行到底。另一个构想则与爷爷的夙愿有关,于安安97岁的爷爷,是中国戏曲教育界的元老级人物,桃李满天下,让后辈为国粹事业的传承传播做点事情是老人的心愿。下一步,她将着手实现这个构想:“这是一个事业与家庭、亲情与责任相融合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