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丽萍
“社工不是万能的,但是可能的,我们就是要想方设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江苏省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社工科科长高文钑信奉的工作信条。入选民政部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的他,已在社工岗位上工作了20年,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名副其实的拓荒者和践行者。
拓荒者:“萤火虫”散发的微光
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710年的普济堂,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2年,该院在社会福利机构中率先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招聘了两名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那年,作为苏州大学社工专业的首批毕业生,高文钑正是其中一人。
20年前,大众对社工的知晓度很低,“看到招聘社工,我很激动,感觉就像找到亲人一样。”高文钑清晰记得那份亲切。可工作伊始,在福利机构应该怎么干社工?他感到不小的压力。
立足一线实务,高文钑决定从接触老年病中心的老人开始。在和老人朝夕相处中,他积累了不少老人个案资料,并帮老人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做好入院评估为业务部门提供参考,老人入院后做好环境适应、权益维护、危机干预、心理护理等工作,策划老年国际风味美食节让老人品尝各色美食,开辟开心农场让老人重新体验种菜和丰收的快乐,开办老年银行,开设老年广播站,创新十八项非药物治疗方法……
经过几年的探索,高文钑和同伴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他自比“萤火虫”,用散发的点点微光,陪伴老人一路前行。
领军者:尝试做社会工作“推广大使”
2007年,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社会工作试点单位。福利院的社会工作走向科研与实务并重,经过3年的努力,2010年,该院被民政部评为首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
“我们的社工不从事院内行政事务性工作,只专注做社工服务。”这几年,高文钑的工作紧张充实又富有挑战。每年他都要完成十余例个案工作、开展20余次小组工作、发展50名志愿者的基础工作。此外,他还参与了大量科研工作。
2008年,他撰写的《护理院老年人心理护理》获全国老年心理学研讨会一等奖;2011年,他和同事们出版了养老社工专著《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多年来,他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的多个社工案例获全国及省、市一等奖……他本人也荣誉等身:苏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首批中国优秀老年社工、民政部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全国“最美老年社工”……
当时,养老机构社会工作如何开展,对很多机构来说还是未知领域,而高文钑却已成为“空中飞人”和“推广大使”,受邀赴全国多家养老机构进行培训,并在相关期刊开设专栏介绍推广福利院的社工实务经验。
参与者:见证养老标准化时代到来
2013年,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迎来跨越式发展。原福利院合并市精神病福利院,搬入新址,更名为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集养护、康复、医疗、教育、学习、技能培训于一体,接收孤老、孤残儿童、精神障碍等社会保障对象。
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有着良好科研基础的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参与并见证了国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高文钑也全面参与这项工作。
他参与起草养老服务领域首个国家强制性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参与起草两项行业标准《养老机构预防压疮服务规范》《养老服务常用图形符号及标志》;多次参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顾客满意度测评》等标准的草案修改及研讨;受邀赴各地讲课,介绍宣标、贯标经验。此外,他还陆续担任多所“985”“211”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生督导,受民政部培训中心邀请授课……
“院领导很早就有重视发展专职社工的远见。”高文钑坦言,正是这份远见,让他心无旁骛不断成长。如今,他带领的社工科已有8人,达到每百名服务对象配备1名专职社工的配比。在他看来,扎实做好社工日志、个案档案,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沟通技巧,拥有耐心、宽容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优秀社工不可或缺的本领,他建议社工新人立足一线,不要好高骛远。“从长远来看,付出与回报终会成正比。”高文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