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腿部摔伤的小李,历经30多个小时,被护送回1800多公里外的家乡;在外流浪了20年的杨大姐,与亲人见面紧紧相拥;两个小时极速寻亲,智障流浪乞讨人员小赵平安返家……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的努力下,救助与对象亲人重新团聚的故事,一幕接一幕地温暖上演。10年来,中心已成功帮助300多人返乡归家。
跨越1800多公里的护送
今年7月,门头沟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门头沟区医院电话,腿部严重摔伤的患者小李需要手术,但他在京无亲属、无收入,无力承担手术费用,“如果不尽快进行手术,将有致残并危及生命的风险。”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刻到区医院了解情况,并根据身份信息联系到了小李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
经核实,小李年幼时父母双亡,离开家乡黑龙江省北安市已20多年,家中无房屋、财产以及直系亲属,并且没有享受当地低保等救助政策。“尽管20多年来,小李陆陆续续打过一些散工,但大多是饥一顿、饱一顿,现在腿部摔伤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得不到帮助,小李很有可能面临流浪乞讨的窘境。”门头沟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主任李震说。
本着始终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首位的原则,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小李办理住院手续并安排手术。术后的小李身体逐渐好转,但情绪不稳定,一再要求自行出院。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多次对他耐心疏导,帮助他权衡利弊。最终,小李表示愿意回到属地北安市,接受当地救助管理站的帮助。
与北安市救助管理站联络并协调好返乡事宜后,门头沟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制订了详细的护送方案,由工作人员驾驶救助车护送小李返乡。返乡途中,大家对小李格外照顾,吃饭、住宿全有专人陪护,尽量保证他的旅途舒适及伤情稳定。
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工作人员终于护送小李平安到达距北京1800多公里外的北安市救助管理站。“太谢谢你们了,这一路你们辛苦了。伤好以后,我一定找一份稳定工作,自食其力。”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乡,小李激动地向工作人员说道。
这一刻,一场跨越千里的护送圆满落下帷幕。
长达20年的分离画上句号
同样也是1800多公里,前不久,离家流浪20年的杨大姐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亲人团聚,并和家人一起返回了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九江乡的家。
杨大姐是雁翅派出所在雁翅镇大村三角地附近发现的一名流浪乞讨人员,由于她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件,又不愿意说话,民警在为她做完核酸检测后,将她送到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接受救助。
“你叫什么名字?”“记得自己的家住在哪里吗?”“你的家里有什么亲人吗?”……工作人员多次尝试着与杨大姐沟通,但她始终不愿意开口,并表现出极大的抵触情绪。见状,工作人员只得先将她安排在隔离观察室吃饭休息。
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再次尝试与杨大姐沟通时,她仍然极不配合,站在隔离观察室的门口大声叫嚷,拒绝所有人员靠近,精神状况极不稳定。工作人员只能站在远处慢慢安抚她的情绪,劝她回到屋内,寻亲工作再一次陷入僵局。
没想到,事情后来有了转机。“那天下午,杨大姐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甚至愿意主动和我们说话。但由于地域语言差异,沟通并不顺畅。”工作人员回忆道。可喜的是,在大家反复劝说和耐心引导下,杨大姐最终把自己的姓名和住址等信息写在纸上。“根据工作经验,我们判断这些信息的准确度很高,极有可能帮她找到亲人。”李震说。
在反复查找贵州省寻亲网站无所获后,通过杨大姐写下的地址,工作人员联系到了乡政府。“是的,她是我们乡一个村的村民。”得到答复后,中心工作人员喜出望外,立即与村党支部书记联系,将杨大姐的情况转述给她的家人。
“没错,是我姐姐。姐姐离家时才18岁,20年来杳无音信,派出所都已注销了她的户籍。”杨大姐的弟弟在视频通话中反复辨认后激动地说道。
仅过了两天,寻亲心切的家人就搭乘飞机来到门头沟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相像的长相、亲切的乡音,仿佛一瞬间唤醒了杨大姐的记忆,她与弟弟紧紧相拥,第一次露出笑容。
杨大姐的弟弟泪流满面,不住地向工作人员鞠躬,“谢谢,谢谢!真没想到有一天还能找到姐姐,你们都是大好人。”长达20年的分离在此刻画上了句号,一家人带着“失而复得”的亲人踏上了归乡之路。
两个小时极速寻亲
一天中午,疑似有智力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小赵被派出所民警送到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接受救助。小赵没有手机且不能说出自己的身份信息,工作人员为他测温并对随身物品进行消毒后,安置他休息。
与此同时,公安机关协助核实了小赵的行程信息并进行了人脸识别。通过比对,民警发现小赵为通州区的一名失踪人员,家属在一年前就刊登了寻人启事。
得知这一消息后,工作人员立即着手联系小赵的亲属,但因信息发布时间较久,内容不完整,联系难度较大。经过多番核实、确认,终于联系到了小赵的姐夫,“太感谢你们了,小赵患有智障,已经走失一年了。这一年,全家都在焦急地找他,始终没找到人。”
联络好接领事宜后,工作人员为小赵准备了午饭和换洗衣物,并帮助他洗了澡。当天下午,小赵的姐夫从通州区赶到门头沟区,见到了许久未见的亲人。“目前疫情还没有结束,小赵的情况又特殊,一定要照顾好他,避免再次走失。”临走时,工作人员认真叮嘱道。
从12时50分,由公安机关送到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到14时40分,由亲人接领回家。通过多方努力,整个过程还不到两个小时。
“300多人返乡归家的背后,离不开工作人员辛苦走访调查、分析引导和谈话咨询,更离不开高科技手段、群众力量以及兄弟单位的协助甄别。我们将继续以持之以恒的态度,用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全力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李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