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时间:2021-12-2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 刘喜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体球网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决议》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全会要求,全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回望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人民至上”是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大家,“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都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突出位置。“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更加关心民生问题,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进入新世纪,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体球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一点一滴践行为民情怀,取得突出成就。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贯彻新发展理念,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绿水青山留给后代子孙;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民生短板,在民生保障上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加有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为5000多万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心中的“国之大者”,是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过去一百年,党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人民至上”依然是不变的初心使命。《决议》要求全党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动态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加强社会救助部门协同配合,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统筹运用多种救助措施,为低收入困难群众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或临时救助条件的,给予基本生活救助;符合专项救助条件的,由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给予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或就业等专项救助;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通过分层分类救助,进一步织密扎牢兜底保障安全网,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精准科学兜底救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确定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确保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设完善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功能拓展和应用,为困难群众常态化救助帮扶提供支撑和保障。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易返贫致贫人口、支出型困难家庭为重点,建立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上下贯通、横向联动、动态更新、随时可查。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部门间数据比对和监测预警,及时对困难群众给予相应的救助帮扶,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成果,防范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风险。

三是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完善激励基层社会救助创新实践工作机制。深入研究人户分离、异地办理救助申请等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序推进持有居住证人员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强化急难社会救助,不断提高临时救助制度的可及性和时效性。加强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探索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有序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力量衔接联动机制,积极推进“救急难”工作。

四是时刻关注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怀着真挚深厚的群众感情,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就必须密切关注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必须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扑下身子走进基层、走进村村寨寨、走进困难群众家中,从人民的立场检视社会救助政策,从群众的角度评估社会救助政策,从救助对象的需求完善社会救助政策。畅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热线、认真对待每一封群众来信、精心回复每一个网上留言……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人民至上”、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将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更管用,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兜底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2.24)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