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残健共融 一起向未来

时间:2022-03-0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3月5日起,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在京拉开大幕。此前,本着一切为了运动员着想的宗旨,冬奥会结束后,组委会迅速转换至冬残奥会工作模式:北京冬残奥村接待大厅设置了专门的无障碍通道;公寓楼、健身中心、酒店驻地等区域增设了无障碍设施;“雪飞燕”内的雪地上铺设了木板,加铺了防滑垫;场馆在看台视野开阔区域设置了无障碍摄影席和媒体席,在场馆媒体运行中心设置了无障碍工位,方便残疾人记者开展工作;在观众入口处张贴盲文大字版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简介和盲文触感地图,方便视障观众了解场馆信息……

体球网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春暖花开的北京,芳香四溢,生机勃勃。冬残奥的赛场上,残疾朋友们正奋力拼搏、放飞梦想,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活出精彩人生。

享受飞翔的感觉

本报记者 翟 倩 通讯员 刘小惠

热情开朗,爱笑自信,是李盼盼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当记者与李盼盼电话连线时,她正在甘肃雪上项目训练基地进行训练,为参加今年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做准备。

1992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李盼盼,因先天骶骨尾部脊柱裂伴脊膜膨出,自懂事以来就依靠轮椅生活。“我从小生活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2008年被安置到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那里就是我现在的家。”李盼盼说。

生活的不幸,并没有击倒李盼盼,反而塑造了她勇敢面对生活、勇于挑战的精神。

2008年,李盼盼进入浙江省残疾人射箭队,开启了运动员生涯,并在3年后,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了射箭第三名的好成绩。2015年,她转项进入浙江省残疾人自行车队。2018年,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运动技能,在浙江省残联的推荐下,李盼盼又一次转项,成功入选中国残疾人越野滑雪队。

“从夏季项目来到冬季项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记者问。

“老不同了,射箭属于安静型,滑雪需要耐力、体能,而且每天都要挨冻。”李盼盼回答。

刚从南方来到东北训练时,李盼盼满心激动。“杭州也下雪,可东北的雪白白的、厚厚的,特别漂亮。我们几个南方来的姑娘兴奋地打雪仗、堆雪人,玩得可开心了。”李盼盼说,“玩的时候,隐约听着教练说了一句:别那么兴奋,以后有你们受的。当时不明白,后来才理解教练的意思。”

教练的隐含意思,很快就让李盼盼领教了。

一通玩乐之后,转过天来的滑雪训练让这个丝毫没有滑雪功底的姑娘差点崩溃,“每天就是摔,各种摔,有一次胳膊都摔破了。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手指冻得麻木。”初看兴奋的雪,也让李盼盼产生了审美疲劳,“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白天摔跤,晚上复盘。教练指导李盼盼如何掌握滑雪技巧、如何转弯、哪个弯道要提前预判,在摔倒中不断总结经验。“摔多了就有经验了。”教练这样安慰她。

而在这一次一次的摔跤中,也激发出了李盼盼的韧劲:我就不信自己做不到。

她开始给自己加码,每天早上六点四十起床,八点半开始训练直至中午十二点,下午除了安装越野滑雪的器材,她还会给自己加练一个半小时,晚上队友休息的时候,她也会给自己加练,一天下来要滑25公里左右,最长的时候达到了30公里,防滑手套换了一双又一双,手上的茧子厚得盖住了指纹。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逐渐掌握滑雪的动作要领,李盼盼开始享受那种飞翔的感觉,也越来越热爱冰雪运动。

越野滑雪起源于北欧,需要借助滑雪用具,运用登山、滑降、转弯、滑行等基本技术,滑行于山丘雪原。对李盼盼来说,最难的就是上坡和转弯。“我属于重度残疾,腰部使不上力,只能依靠上半部分身体,靠着大臂的力量撑上去。”这个弱势让李盼盼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常常训练结束后,手臂抬都抬不起来,吃饭拿筷子的时候抖得不行。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努力是有收获的,在去年的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女子越野滑雪项目中,李盼盼表现抢眼,取得坐姿短距离5.2公里铜牌、女子越野滑雪坐姿1.3公里第4名、混合接力越野滑雪第4名等多项佳绩。参加北京冬残奥会,是李盼盼多年的梦想,“希望能够进前三,信心肯定要有的!不能让这几年的付出白费了。”

从2019年来到东北,为了训练、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李盼盼很少回杭州,在新环境,她适应得很快。“我喜欢外面的世界,喜欢和人接触,能学到很多东西。我适应能力很强的。”

什么“卡秃噜皮”“干哈啊”,李盼盼说得特别溜,“我跟老家朋友聊天,他们都说我有一股东北大碴子味儿。”李盼盼笑着说。

对于“家”里,李盼盼很感恩,“他们是我的家人,无论我在哪里,他们都是我最大的后盾。”就像久不归家的游子一样,李盼盼给“家”里打电话时总会报喜不报忧,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都会跟“家”里人聊一聊。

与此同时,“家”里也时刻关注着李盼盼,倾听她的困难,疏导她的情绪,为她寄去生活必需品、营养品,让她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奥运梦。

在李盼盼的朋友圈签名中写着这样一句话:当你说,我就是要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老天爷就会支持。这句话仿佛是李盼盼的人生信条,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

3月6日11点50分,李盼盼参加的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组开赛,远在杭州的第一社会福利院里,400多名休养人员与工作人员守在电视机旁,为李盼盼加油。最终,李盼盼以45:17:0的成绩为中国增添了一枚铜牌。看到此情此景,院里一片欢呼,“盼盼,你是最棒的!”“站在赛场上,盼盼就是最美的!”“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大家争先恐后地为盼盼送出祝福。

在今年的冬残奥会上,李盼盼还将参加女子越野滑雪坐姿7.5公里和800米的比赛,期盼着她能够再添奖牌,为国争光。

加油!盼盼!尽情享受飞翔的感觉吧!

做“双奥之城”最温暖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翟 倩

一张铺着红布的长桌,一块“一起向未来”的展板,几名手捧冰墩墩、雪容融展牌的志愿者,成为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您好,我们是志愿者,您愿意参加冬奥会助力打卡活动吗?”

“您好,这是为冬奥加油的万米红绸,您可以在这里写下您对冬奥的祝福。”

“小朋友你好,你知道冬奥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你可以来跟它一起拍照哦。”

从1月15日起,北京中体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体)的队员有幸成为北京冬奥会以及冬残奥会的城市志愿者后,就一直驻守在三里屯服务站点,引导南来北往的游客拍照打卡、书写祝福,为冬奥加油。

叶十二是站点的当班负责人,也是中体团队的灵魂人物,她不仅协调当日志愿者的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还为大家总结了宣传话术。由她策划并剪辑制作的为冬奥加油小视频及助力冬奥的主题宣传片,在网上深受大家的好评,获得点赞。回忆起站点职守的日子,叶十二感受颇深。“除夕那天,大风刮得人都站不稳。住在附近的阿姨买了菜回来看到我们在风中东倒西歪,就问我们要不要去她家里吃年夜饭。”“一位92岁的老奶奶,每天都会路过站点,时间长了,跟我们也熟了,就跟我们讲她年轻时候的事情,讲她曾经志愿服务的经历。”“一位哥哥的家人都是冬奥赛场的工作人员,他在跟我们分享时,眼中闪耀着骄傲的光。他说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是在前面闪光的,还是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都值得被尊重和铭记。”这些记忆与分享让叶十二感受到亲如一家的真情、志愿服务的传承以及意义,让她更加坚定了志愿服务的初心与恒心。

在江苏南京上大学的张馨文是个北京孩子,假期回家时,听说有机会成为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时,立刻就报了名。“我比较关注体育赛事,本身也热爱滑雪这项运动。尤其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能参与其中服务,是我的荣幸,更是我宝贵的经历。”她说。

马俊潇是一名警察学院的学生,虽不怎么爱说话,可是摄影技术一流,拍出来的照片张张精彩。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他将自己凌晨排队买来的冰墩墩,放在站点,供大小朋友们把玩拍照。乍暖还寒的初春,他为了给大家拍照片、做素材,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天;指路,引导,帮大家领餐包,行动力极佳;每天晚上处理照片到深夜,正能量满满。大家都评价他:“这孩子,真棒!什么活儿有他在,我们都省心!”

叶如陵老人是站点最为年长的志愿者,有着41年党龄,曾任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星光志愿者协会临时党支部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叶老并非我们中体的队员,他是三里屯街道推荐来参与城市志愿服务的。”中体成员李美花说。今年82岁的叶老老当益壮,不辞辛苦,遇有小朋友,叶老弯腰陪伴;遇有铁粉们,叶老以礼相待;遇有行动不便的,叶老更是主动服务。在志愿服务期间,叶老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冬奥知识宣传,问路咨询指引,配合市民拍照。“别看叶老年纪大,他跟老小孩似的,自备服装、保温壶就来了。为人特别热情,休息时,他会跟我们聊天,教导我们:一个人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必须要有榜样、信仰和担当。”叶老的话感动了在场的大学生志愿者,大家满怀热情、面带微笑,向各国来宾展示着中国当代青年的热情与中华礼仪之邦的文化魅力。

据统计,中体提供服务保障工作持续40余天,共140人次,服务累计约2万人。

一位残疾朋友写下了“中国加油”,并抱着冰墩墩照相留念。

一位参加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志愿活动、年近古稀的老人,不仅写下了祝福,还让志愿者帮他录制了祝福视频。

一个韩国家庭表达了对冬奥的祝福,其中,大女儿在红绸上用英文写下了“Good Luck”。

两位来自南非的小姐姐参与了“为冬奥加油”视频的拍摄。

两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人,一看到宣传语就主动走过来,挥笔写下了祝福语,老人说:“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国家强盛了,我一定要留下祝福语,祝福祖国,祝福冬奥!”

…………

“这次志愿活动,除了为大家服务,我们的收获也很多。”中体负责人孙丽霞告诉记者,除夕时,共青团朝阳区委副书记顾欣给志愿者们送来了饺子;大年初四,三里屯街道工委书记孙曙光送来了暖暖的姜糖水;站点没有热水,旁边的星巴克为大家送来热咖啡;看到志愿者只能吃方便食品,游客便买来蛋糕与当值志愿者一起分享;喜茶每周五都会送20杯热饮给志愿者暖身子;还有主动帮忙维持秩序的民警……“这种相互帮扶、相互服务,让我们虽然身处寒风,心也是暖的。”

“志愿者是北京展现给世界最好的名片,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在这个缤纷的日子里,我们都是‘燃烧的雪花’,点亮京城,助力冬奥,续航冬残奥,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做‘双奥之城’最温暖的守护者。”孙丽霞最后说。

人生就是要不急、不躁、不傲

——访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河北肃宁籍选手王若家人

张思璇

今年19岁的王若出生于河北省肃宁县肃宁镇贠家庄村,因先天性发育障碍致单前臂缺失。作为一名冬季项目残疾人运动员,她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多项大赛中屡创佳绩。

冬残奥会开赛前,在县融媒体中心的厨房,笔者见到了在这里工作的王若母亲王素芬。谈起自己的女儿,王素芬脸上充满了幸福与自豪。

每天忙完单位的事后打开手机听听女儿发来的信息,是王素芬最幸福的时刻。王若是个孝顺的孩子,在训练间隙总惦记着妈妈。“妈妈下班了吗?”一句轻声的问候,让王素芬心疼起来,她说:“我就知道她训练得忒累,疲惫的那个劲儿,自己的孩子听声音就能听出来。那要是不累的时候就特别兴高采烈地说:妈!累的时候就有气无力的。”

褪去国家级运动员的光环,对于母亲王素芬来说,王若只不过是一个离家七年,未曾在身边陪伴她长大的孩子。王素芬告诉笔者,七年前的一个夏天,沧州市残联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王若有没有成为运动员的意向,她就风风火火地带着女儿去了。等待了整整一天,教练终于来给王若测试体能,过了不一会,教练说,填表吧。就这样,当初不经意的选择,却成就了王若的运动员之路。

运动场上自有乾坤,12岁便离别父母开始运动生涯的王若,虽然没有父母陪伴身边,但是她仿佛在运动场上参悟到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和做人准则,总是说着比她这个年纪更显成熟的话。

王若说过的每句话,王素芬都记在心里。她说王若有一个愿望就是等比赛完了,一家子出去自驾游,王若出钱。王素芬说:“孩子这几年在外面训练比赛,挣钱不容易,已经够接济这个家庭了。女儿这么懂事,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前年王素芬去训练基地看王若,包了点她心心念念的饺子和馄饨,把王若高兴坏了。吃第一筷子的时候就说:“妈,我就是吃的这个味儿。想吃这个味儿。”回忆起这些,王素芬不禁潸然泪下,她说,我能为女儿做的不多,心里总觉得亏欠了孩子。

不参加训练的时候,王若喜欢自己一个人写写书法,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在张家口训练时,父母去看她,她带他们到了自己的“主战地”,教爸爸如何滑雪,当了回父母的滑雪教练,父母也从中体会到了她训练的不易。

运动竞技往往和挫折、苦难交织,但是它同样与勇敢、力量相连。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王若参加越野滑雪(短距离)和冬季两项(短、中、长)四个项目,拼搏七年,她在训练场上的每一次跌倒,都将在奥运赛场上荡起重重的回响。

开赛前,王若给母亲王素芬打来视频电话,王素芬问她,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紧张不紧张的时候,王若笑了笑说,多少有点紧张,毕竟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参加冬奥会。但她常跟母亲说:“我不急、我不躁、我不傲,我一定能做到最好!”

王素芬对王若的叮嘱,也是肃宁的父老乡亲们最想对王若说的。2月8日,县融媒体中心的党团员志愿者来到王若家中,帮助这个“冬奥之家”清扫院落、收拾家务,希望用举手之劳,为备战冬残奥会的王若送去家乡人民最真挚的祝福。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3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