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扛起基金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责任担当
——访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

时间:2022-03-1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特约通讯员 赵宇新

毫无悬念,“发展海洋经济”又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向大海要效益,成为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作为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全国性公募性质基金会,将如何担当?笔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

锚定海洋经济部署未来任务目标

问:对于基金会来说,要想参与到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建设中,您认为首要任务是什么?

答:中国是海洋大国,有大陆岸线1.8万多公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这些“蓝色国土”是非常宝贵的。

谋定而后动。对于基金会来说,首要任务就是确认工作目标。在确定工作目标之前,厘清基金会能做什么。笼统地讲,就是创新工作机制,凝聚社会力量,培育和推广海洋高新技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问: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基金会的工作目标。

答:2021年9月1日,基金会印发了《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紧紧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海洋强国建设和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谋篇布局,部署了未来五年以八大工程为核心的重点任务安排。具体说来,基金会计划与不少于30个海上丝路国家开展合作,与20个海洋国际组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蓝色经济国际联盟成员单位不少于300家,在全国12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后备人才培养活动,协助地方政府引进海洋高新技术项目不少于50个,资助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项目不少于30个,举办国内国际海洋研讨会论坛不少于35个,开展海洋重大问题研究不少于25个等。

总而言之,基金会将努力成为海洋高端智库的独见者、海洋公益活动的领跑者、海上丝路建设的践行者、蓝色经济发展的助力者、全球海洋治理中国智慧的贡献者。

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

问:听您介绍,了解到基金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致力于凝聚海内外资源和力量,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一分计划,九分落实。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基金会有哪些举措?

答:五年发展规划中所列任务,无不与发展海洋经济有关。比如海洋空间规划项目,基金会要继续深化与已签订协议的18个海上丝路国家和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的合作,做好与中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对接。

海洋高技术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为了推动高技术资源从国际上“走进来”、从中国“走出去”,基金会倾全力打造一个由国内外海洋领域的知名企业家、科技专家、经济专家、工商界人士等组成的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平台,为各方当好参谋、做好助手。

在国际上发声是提升中国的海洋话语权的有效手段,要想发展经济,没有话语权是不行的。基金会将努力把“海上丝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论坛”“蓝色经济企业家国际论坛”“海洋法国际论坛”等活动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办成国际公认的权威活动。

万丈高楼平地起,环境改善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基金会非常重视海洋生态建设项目。基金会资助3000万元的平潭大屿岛海洋生态工程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宣传示范案例,目前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培养接班人

问: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几年的项目实践探索,您认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强?

答:干事创业人才是关键。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引导更多青少年爱上海洋,并且立志成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对于基金会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问:在海洋人才培养上,基金会做出了哪些布局?

答:基金会启动了“一条龙式”的海洋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针对中小学阶段,于2017年启动了海洋育苗项目;针对大学阶段,于2020年启动了海权教育项目,很好地激发了大中小学生的海洋情怀。基金会通过举办海洋知识竞赛、文艺大赛、夏令营、教师培训、校长座谈会和科普讲座等各类特色活动,让孩子们成为海洋的热爱者。

目前,基金会已经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边疆边境地区的30多所中小学校捐建海洋图书馆,为考入海洋高校的学生累计发放近100万元“励志深蓝”奖学金。

另外,海洋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会将持续资助举办“全国大中学生第十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和“全国海洋知识竞赛”等海洋文化活动,借助国内外媒体讲出中国海洋故事。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3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