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洋洋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3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近年来,山西加大兜底力度,持续帮扶困难群众:启动易地搬迁,让乡亲们住进新楼房,并完善各类便民场所与生活设施;精准识别帮扶对象,通过安排公益岗位、提供低保补贴、加强志愿帮扶等措施,织密织牢社会救助网络;帮助就业创业,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精准施策,让救助更高效、更温暖。
“你好呀。”“你好!”这几天,每当有人走进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广惠园小区王三女的家中,还没等她开口,孙子孙女便会主动欢迎来客。
环顾屋内,干净明亮,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茶几、电视、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厨房、卫生间整洁卫生。阳台上放着许多盆栽,绿意盎然,给屋子添上了不少生机活力。
易地搬迁保障安居
生活设施配置齐全
73岁的王三女永远不会忘记, 2017年6月21日,体球网总书记来到山西忻州岢岚县赵家洼村考察,到她家中看望。王三女的丈夫、儿子已经去世,孙子、孙女有残障,总书记安慰她好好生活,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她孙子和孙女的特殊教育。当时,王三女拉着总书记的手说:“您来看我们,乡亲们很感动。”
赵家洼村地处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2017年9月,当地启动易地搬迁,赵家洼村最后6户村民彻底告别居住了大半辈子的穷山沟,搬到了县城的广惠园小区,住进了新楼房。
“政府给我安排了一楼住,生活方便,搬进来后该有的东西都有。”王三女在新家已经度过了5个春节。广惠园小区是岢岚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0.47平方公里,有搬迁安置移民5000多人。在小区里,扶贫车间、幼儿园、医院、超市、居民服务中心等各类便民场所与生活设施配置齐全,看病、就业、购物都近在咫尺。
“几年下来,已经习惯城里的生活了。”王三女说。刚搬过来时,社区就为王三女提供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还把赵家洼村的乡亲李虎仁安排在她的对面住,既方便互助,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她身体弱,我们都会帮着她干活,有时一起出去逛超市、散散心。”李虎仁说。
王三女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年龄大了看病不方便。受益于当地的家庭医生制度,现在每周三,医生都会上门来给她检查身体。同时,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报销等多重兜底措施,王三女住院看病的报销比例可达90%。
孙子孙女一直是王三女最挂心的人。孩子们因为先天性智力残疾,几乎不会和人交流,每当见到陌生人来家里,就会躲到屋子的角落。2017年年底,帮扶干部给他们联系了忻州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并和王三女说:“为了孩子的将来,还是要送他们去读书。如果想他们了,就带您过去看看。”
现在,两个孩子见到人可以主动笑着打招呼了,还会做擦桌子等较为简单的家务。孙女喜欢看歌舞节目,嘴里不时会哼上几句,跟着节奏蹦蹦跳跳,让家里多了不少欢声笑语。
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
像王三女这样的困难群众,如何保障他们不会再次返贫,帮他们把日子越过越好?这需要细致全面的兜底政策。
同住广惠园的王厚今年80岁,与老伴儿和儿子居住。儿子二级残疾,欠缺劳动能力,但他觉得这几年的日子好过多了。“有各种补贴,儿子看病也花不了多少钱。”
“面对困难群体,首先是要精准识别,进行分类救助。”岢岚县民政局局长秦君介绍,每个月当地有关部门都会召开联席会议,动态调整帮扶对象。对群众遇到的突发困难,随时上门,调查核实后实施临时救助。对于需要列入低保、五保户等常态帮扶的,及时提醒群众申请。
对王三女、王厚这样的家庭,秦君掰着指头算了一笔兜底账:“王三女目前的公益岗位每年有6000元的收入,同时享受每月500元的低保补贴。两个孙辈每年共有特困供养将近两万元,以及8000元的护理费,算上退耕还林补贴、光伏收益分配、养老金等,每年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
同时,政府负担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费,并全额资助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等救助对象参保参合,与大病救助有效衔接,王三女这样的家庭支出开销可以得到大幅度减少。
“我们要让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持续关爱。”秦君介绍,岢岚县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保障的总数占到残疾人总数的一半。对于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也实现生活和护理“残疾人两项补贴”全覆盖。
“针对生活不便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我们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每天都会给他们送饭上门。”广惠园社区网格员高俊丽介绍,社区还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每名志愿者对应帮扶几家困难户,经常会上门帮着打扫卫生、陪着聊天。“现在,王大娘的孙子孙女都和我熟悉了,一上门就叫姐姐。”高俊丽说。
岢岚县已经初步形成以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人员兜底保障为基础,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等“三类”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据介绍,目前当地已建成包括养老院、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在内的养老机构20多家,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社区。
“我们还计划逐步建立覆盖基层的社区工作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护工队伍,为困难群体提供上门护理,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秦君说,目前这项工作已经覆盖到县乡两级,接下来,将在村、社区层面继续推进。
帮助就业支持创业
探索各类帮扶措施
岢岚县三井镇三井村村民王玉柱,因幼年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腿脚不方便,干不了重活。妻子智力残疾,还有两个女儿,家庭负担一度很重。近年来,在各种政策帮扶下,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四口人低保一个月加起来有1500元,还有残疾补助。”王玉柱说。花钱的地方主要在两个女儿的教育上。为此,王玉柱从几年前开始养羊。走进后院,羊圈里几十只羊分为两个品种。“前几年我买的羊,赶上行情好,一年就回了本。”王玉柱指着一群白羊说,“最近市场波动,镇长帮我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我又买了10只其他品种的羊,即使行情不好,也可以及时周转资金了。”
近年来,山西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支持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创业。仅2021年,就帮助8000多名残疾人找到了工作,帮助1万多名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农村的困难群众还可以通过申请贷款创业、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方式,走上致富道路。
“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658元,特困人员供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也同步提高。去年全年,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2.85亿元,157万困难群众和62万残疾人得到了有效救助。”山西省民政厅厅长郑红介绍。
一方面,有关部门已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日常化的信息比对,定期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推动工作的政策举措。
另一方面,山西不断探索各类群体的帮扶措施。针对失能、残疾老年人需求,山西支持5000户困难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推动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残疾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接近100%。此外,为5万名残疾人适配了辅助器具、满足了10万名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开展残疾评定上门服务,让重度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领取新的残疾证。
“弱有所扶是兜牢民生底线的应有之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郑红说:“下一步,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