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慧静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自驾1个多小时风尘仆仆赶到约定地点的魏平。她一身深色印花连衣裙,留着利落的短发,体态轻盈,神采奕奕,谈话间总是笑意盈盈,恍惚间让人忘了她已年近古稀。
话题聚焦到父亲魏巍,魏平深情回忆,泪光闪闪。父亲去世已经14载,她思念不减,难以释怀。在她眼中,父亲是名军人,是位慈父,是个“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历史记录者。
■ 人生的路要坚持正确方向
17岁时,魏巍前往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在这里,他找到了坚持一生的真理,这就是共产主义。2000年,在魏巍创作历程暨《魏巍文集》研讨会上所致答谢词中,魏巍说道:“延安真的给了我真理,她没有欺骗我。几十年来,我就沿着她指引的道路和伟大的理想奋斗着。我从下层干起,一步一步地成长。我是依靠党的培养、革命军队的培养,以及人民群众精神的滋养和吃了老百姓的小米成长起来的。”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魏巍在战斗部队任职,在战火中成长,在战火中进步。一次秋季反扫荡,部队攀登一座像肩膀一样窄的白云山路,所有战士饥肠辘辘,极度疲累,眼见其中一个倏然跌下山谷,他心里仿佛有个声音在呐喊:不能停步,不能停步!“今夜的每个上坡、每个转弯,都是我们应走的历史的路。”他说革命的道路绝不能因为困难退缩不前。
魏平说,从小到大,家里的孩子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如果非说有,那就是我们是革命家庭,父亲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希望我们都成为革命的后继者。”
魏巍特别关注家中第三代年轻人的思想状态,唯恐他们经不住诱惑,走了歧路。他与孩子们谈生活的时候少,谈马列、国情、时事的时候多。他向孩子们推荐《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等经典书籍和英雄模范事迹、底层群众现状等报道。孙子魏崃刚从英国读书回来,见到爷爷打过招呼,便收到了一份爷爷提供的有关中国国情的材料,要求马上仔细阅读,尔后谈认识、谈体会。而在外孙李唯同印象里,只听姥爷唱过三首歌,一首是《抗大校歌》,第二首是哄孙女睡觉时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还有一首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 切勿对人民群众指手画脚
从朝鲜回来后,魏巍就着手创作长篇小说《东方》。他认为,体球网抗美援朝战争,仅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个长篇的文学作品把这场战争全景式展现出来,不但要有朝鲜前线的战争场景,还要有后方祖国的农村、工厂的人民生活。
为创作《东方》,他想到了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工人运动开展得最为轰轰烈烈的地方。
为了深入生活,魏巍代职一个工厂车间的党支部副书记。他每天和工人一起上下班,夹着饭盒和工人们一起排队打饭,晚上住在工厂的单身宿舍,业余时与工人们下棋、打扑克,和工人们打成一片。车间的师傅们跟他熟悉了,都叫他“魏头儿”,他听了觉得很亲切、很高兴,觉得这是对他的认可。他对时任厂党委书记黄英夫说:“我深入生活,除了为写长篇小说做准备,也是为了寻找我的这个阶级。”
魏平下乡劳动时,多与父亲书信往来。书信中,魏巍不忘提到捎给女儿的毛衣、袜子,问候生活劳动情况,更不忘在作风问题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连队提议让魏平做小学教师,魏巍则回信表示,希望女儿“要在泥巴里好好滚一滚”,戒掉骄娇二气、性格急躁等缺点,只有继续加强劳动锻炼才能够胜任。
对于工农群众的看法,魏巍教导女儿,切勿对工农群众的缺点指手画脚,而要在长期实践中,好好认识工人阶级。魏巍写道:“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不树立起这个观点,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年少时的外孙李唯同曾经与魏巍有这样的对话:“姥爷,什么是作家呀?”“作家就是为人民写文章的人。”“那什么是人民呀?”“人民就是劳动的人,就是那些让我们幸福的人。”长大后,李唯同当上了记者,魏巍则告诫他,一个有人民性的记者才是好记者,并送其一幅含义深远的题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魏巍从旧社会走过来,捡过煤核,卖过烟卷,替人抄过书,深深体味到旧社会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所以始终把穷苦底层人民放在心上。2007年,在听说山西黑砖窑事件后,他撰文《惊闻山西“黑砖窑”事件》,予以大声疾呼。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教育应向弱势群体倾斜》《也谈农民工问题》等,收录在他2008年1月出版的《新语丝》中。
■ 始终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
在家人眼中,魏巍是勤奋的表率。在家的日子,他坚持早起读书写作,每天都要给自己列计划表,生活平实而紧凑,从不虚度光阴,更不会因无事可做而惆怅徘徊。这样的习惯,即使在他生病住院期间,也从未改变。
2008年出版《新语丝》和《四行日记》两书,魏巍在病榻上坚持工作,数十万字不到一个月时间即校对完毕。去世5个月前,他还创作了一首207行的快板诗,去世3个月前花了两天,颤颤巍巍手写完成了6000余字的长文《纪念田间》。大家心疼他,怕他过度劳累辛苦,都劝他多休息,他却坚持要独立自主完成。去世前一天,李唯同给他读了两篇体球网中国法制建设的材料,遇到没听清楚的,还要拿到眼前看一看。随后,听了体球网自己作品的评论,又把当日《参考消息》的标题读了一遍。李唯同粗略算了一下,那天为他读的材料大约有5000字左右。
生活上魏巍朴素低调。李唯同戏言家里有“四旧”:第一旧是姥爷的旧衬衫,领子磨破了换个领子接着穿;第二旧是姥爷的旧布鞋,底都快磨透了还在穿;第三旧是姥爷的旧袜子,当然是补丁摞补丁;第四旧是姥姥的背心,后面全是窟窿眼,洗得像豆包布一样薄,仍然不舍得扔。除了穿着朴素,家里的家具也是一样。电视柜、沙发和饭桌基本都有20多年的历史,衣帽钩以及几个书柜则都是向家中兄长或叔父辈借用的。
“父亲始终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对自己想方设法节省,但只要有人上门寻求帮助,他总会竭尽全力,尊重善待。”多年以前,在抗美援朝松骨峰阻击战中牺牲的烈士隋金山后代隋凤喜,给魏巍写信谈及家庭拮据的情况,让他很挂心。魏巍不仅多方联系,帮助其解决工作,还给对方寄了2000元钱。在随后的16年间,魏巍一直与隋凤喜保持书信来往,关心其生活、工作、思想状态,让隋凤喜感受到了如同父亲般的温暖,亲昵地称他为“爸爸”。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魏巍还曾向为他换药的护士道歉说:“我由于生病情绪不好,有时不配合治疗,希望你们原谅。”当时病房里听见这句话的人都在流泪,谁也没有想到他在弥留之际还如此替人着想。
2008年8月24日,魏巍病逝。2012年4月11日,魏巍部分骨灰还乡安葬,长眠于河南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同时,其纪念雕像揭幕。茵茵绿草之上,身着军大衣的魏巍雕像昂首挺立,目光炯炯,一旁的石碑上刻着《谁是最可爱的人》部分段落。园区内魏巍纪念馆内展出了魏巍生前使用过的衣柜、书桌、所穿衣物等百余件珍贵物品,供人们怀念凭吊。
魏巍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是他一生热烈追求的理想,他作品中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激励鼓舞着后人。2021年,魏平前往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重走父亲当年走过的路,为当地学生讲述革命先烈故事。教室里,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片段:“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铿锵有力的声音久久回荡在魏平耳边,也像冲锋的号角鼓舞着奋勇向前的孩子们。“父亲,您看到了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革命之路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