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强基固本兜底线 敬终如始防返贫

时间:2022-04-2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河南省新乡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喜玲

近年来,河南省新乡市民政局敬终如始、笃行不怠,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升兜底保障能力,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运用好两个抓手兜准底

用好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抓手。不断健全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发挥“组合拳”效应。建立每季度定期和因需随机召开的市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基础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等救助无缝衔接,做实做强综合救助大格局,发挥社会救助多方面、全覆盖叠加效应,更好阻断困难群众致贫返贫风险。

用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抓手。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市级2名、县级15名、乡级139名操作员的零散行动,规范复制成一致的“业务流程”,保证市、县、乡三级操作员动作整齐划一、合规合法。在建立与人社、房管、公安、残联、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基础上,延展核对报告信息内容,增加救助申请人的数据素描信息点,拓展核对系统数据接口,节省基层人员到相关部门确认的人力与时间。核对数据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申请对象的家庭状况信息,为基层工作人员审核、确认提供关键信息“素描点”,将符合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低保,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精准施策。

落实好三项措施兜好底

拓展申请渠道。充分发挥村(居)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运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区域内城乡低保、特困供养、防返贫监测“三类户”、低保边缘户等开展摸底排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试点社会救助手机端APP,着力打造“网上申请、指尖办理”新模式,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发出救助申请,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根据个人申请,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家中走访核查。

强化监测预警。健全完善“智慧民政”系统功能,加大部门间数据研判,及时将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因特殊变故造成临时困难人员纳入扶贫监测范围,通过政策性扶持,使这部分人摆脱困难;将扶贫监测对象中无劳动能力、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救助兜底范围,通过政策性保障,使这部分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与教育、医保、残联、人社、住房等部门建立定期信息推送机制,将关联人员信息分别纳入各自监测范围,提升监测预警联动能力,发现符合各自救助条件的及时予以救助帮扶,增强救助实效性。

下放审批权限。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小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提升救助实效性、精准度。建立村(居)民政协管员制度,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以及原救助对象家庭人口、经济状况等发生变化,及时向乡镇(街道)报送相关信息,协助做好动态管理。

实施好四项任务兜牢底

实施好最低生活保障。印发《体球网开展困难群众精准再识别的通知》,每个季度进行拉网式排查,走到每一户、见到每一人,建立排查登记台账。对支出型贫困、取得财产后发生重大变故、患重大疾病、残疾人、提供公益性岗位等重点家庭中的重点对象,将符合条件人员以“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必要时启动审核审批绿色通道,防止“脱保”“漏保”。将扶贫监测户直接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对该家庭中大病患者、重度残疾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

实施好特困供养保障。投入2062万元持续推进敬老院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康复“五大工程”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县级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按照因户因人施策、因势因情施救的原则,巩固“居家赡养邻里助养”“农村幸福大院集中联养”“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县级福利中心集中托养”“精神病医院集中医养”五养模式,持续强化特困人员服务保障。

实施好临时救助保障。启动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鼓励基层创新工作方法,综合运用先行救助、分阶段救助等方式,对特殊急难性事件直接给予救助,后补充手续材料。不断扩大救助限额,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给予其家庭2人不低于当地当年城市月低保标准8倍的临时救助金额,对特别重大的急难性事件,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救助力度,更好发挥“救急难”作用。

实施好特殊群体保障。密切关注“一老一小一残”等重点群体,加大关爱帮扶力度。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优化部门协作、信息共享,通过数据比对、实地走访等方式健全补贴定期复核机制,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不错发、不漏发。做好农村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争取613万元用于支持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设施建设。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救助,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活动,对年满18周岁仍在普通高校就读的112名孤儿,每人每年发放1万元助学款。对因不具备查询条件,导致公安部门难以查找亲生父母的,采取“个人承诺+邻里证明+村(居)证实+乡镇(街道)查验+县级民政部门确认”的方式进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身份认定,确保应救尽救。购买专业社工服务,大力开展“关爱困难、失能留守老人”活动,为老人提供文体娱乐、生活照料、健康指导、精神慰藉等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4月22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