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彦川 通讯员 王 凌
2020年以来,福建省三明市采取集中供养和社会支持并举的方式,完善孤弃儿童、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全力开展“福蕾行动计划”,全面构建关爱保护阵地,着力提升儿童关爱保护和服务能力与水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统筹谋划,精心建设儿童关爱阵地
三明市委、市政府把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予以部署和推进,并成立由市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市、县两级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谋划和推进工作。编印《儿童关爱保护常用法规资料汇编》,保障人员和经费,大力开展宣传活动。2020年以来,全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福蕾行动计划”,合力实施了“真爱家园”“红烛暖心”“五老关爱”等八大工程。目前,全市各级每年用于关爱儿童保障的资金达千万余元,配备专职或兼职儿童福利工作人员2000余人,并组织轮训。全市11个县(市、区)均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依托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立儿童关爱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孤弃儿童临时照料、康复指导、精神慰藉等服务。
针对农村留守(困境)儿童课后“失管”现象,各地纷纷开设“六点半”学校和周末驿站,提供作业辅导和照料管理等。其中,将乐县每年做好预算,支持12个“六点半”学校和6所“周末驿站”的运营,这18个示范点都开展了课业辅导、心理援助、心理疏导、亲情陪伴等相关活动,已惠及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约1.5万人次。
将乐县积善村9岁的小慧(化名)不愿与人交流。社工得知情况后,策划实施了个案服务。社工每天与小慧见一次面,引导小慧分享自己遇到的趣事,缓解小慧的焦虑与不安,还鼓励小慧参加“周末驿站”团建活动,增进她与同龄人的交流。经过一年的个案服务,小慧变得活泼开朗了,在班上有了好朋友,学习成绩取得明显进步。
积聚资源,全力优化集中供养和社会支持
目前,三明市11个县(市、区)儿童福利机构已全部完成养育儿童向市级移交工作。市民政局投入320万元,建立儿童综合训练康复园,为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等提供系统康复训练。县级民政部门则依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学校周边空置场所建立儿童关爱服务站,设立功能室,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安全防护。
三明市儿童福利院院民小东(化名)是脑瘫患者,成年后想外出工作,但因摔伤不能成行,很是气馁。福利院院长童松知晓后,链接专业社工资源,为小东开展心理疏导,让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价值,实现价值的途径是多样的。童松鼓励小东树立自信心,发挥做手工串珠的特长,坚持画画的爱好,并陪伴他到养老机构教老人画画。社工还为小东举办了作品展及义卖活动,让他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感。
县(市、区)民政部门积极链接政府、社区及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招募志愿者,构建儿童关爱网络。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建立儿童成长学校,有效衔接课外教育、送温暖等爱心活动,通过开展“老少共学”“清洁家园环境整治”等主题活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目前,全市已建立关爱服务指导中心 11个、儿童关爱服务站95个、儿童成长学校503个,共有关爱儿童志愿者1.2万余人,打造了建宁县关爱服务指导中心、泰宁县儿童关爱服务站、沙县区夏茂镇洋元村七色花儿童成长学校等一批试点。
整合人力,扎实开展关爱服务实践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三明市已培育扶持儿童关爱类专业化社会组织41家,大多配备了专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在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的同时,积极运用小组活动、个案咨询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思想引领、情感教育等,帮助孩子们消除自卑、偏执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全市已开展各类个案服务540余人次,举办夏令营、冬令营等共计160余期。
此外,三明各地广泛开通“亲情热线”“师长热线”,加强留守(困境)儿童与家长、老师以及爱心人士的交流互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开通此类热线300多条。
2020年,三明市还从社会各界招募“爱心家长”1486名。“爱心家长”每月与结对儿童开展1次谈心交流、每季度1次入户看望、每学期与监护人沟通联系1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结对帮扶1132对,开展入户访谈等累计4360人次。
沙县区南霞乡东周村9岁的晓晗(化名)的父母均患有残疾,家庭收入微薄。市民侯芳报名参选成为晓晗的“爱心妈妈”。晓晗乖巧懂事,侯芳有空了就常去陪伴她,带她去自己家里玩,学习乒乓球、跳绳,送她芭比娃娃、帽子、书包……
“孩子其实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关爱方式,她需要的是陪伴。你给到她充足的陪伴,用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她,其实就是在给她最好的。”侯芳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