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合肥民政:惠民实事用数据说话

时间:2022-10-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闫 洁

2.8万名困境儿童和4470名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关爱保护服务,168家养老机构、6.3万张养老床位、869家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814个老年食堂(助餐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1160个农村社区功能活动室全部达标,160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一个个扎扎实实的民生数据展现了安徽省合肥市民政系统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着每一位民政服务对象在这个城市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用心用情改善民生

近年来,合肥市民政局着力改造提升新建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等设施,全力解决老年人“一口热饭”难题。9月初,最新的老年助餐补贴方案出台。凡户籍在合肥市的6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低收入)的老年人,由本人或其委托人向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申请,均可获得100元-200元不等的助餐补贴,可在全市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使用。

在智慧养老方面,合肥民政持续发力。全市现有6家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示范企业、10个示范街道、2个示范基地,19个省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形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智慧养老服务科技企业聚集区,智慧养老服务“合肥品牌”在全国打响。

关注“一老”也关心“一小”,合肥市民政局不断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2015年,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保障标准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挂钩,实现由动态调整向自然增长机制转变;将集中供养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进行统一,调整后的标准达到每人每月2035元,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全市6所儿童福利机构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孤弃儿童全部由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育。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实现全覆盖,158名儿童保护督导员、1820名儿童主任覆盖全市街镇、村居。

合肥市还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建立社会救助及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7项救助补助标准均居全省前列。社会救助与司法救助有效衔接。打造“一街一品”服务类救助合肥模式。建成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实现“政策找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建成县区级、街道级社会救助专项基金30余个,村(居)互助理事会80余家。

基层治理充满活力

高空抛物实时监控系统、智能门磁、智能猫眼……在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天鹅湖社区,智能化设施惠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以来,作为合肥市首批试点社区之一,天鹅湖社区全面启动“智慧社区”建设,围绕“智管、效能、宜居、平安”四大领域,开发智慧关怀、智能守护、智慧办事、智感通行、智慧办公、智能台账、智能外呼、智能议事八个场景,极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智慧化水平。

为了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合肥市民政局科学规划社区建设,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目前已打造标准化村级社区服务中心233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59个,形成一批规范化、高标准的城乡为民服务平台;建成1个市级社工站建设运营指导中心、5个县区级指导中心,建立乡镇(街道)社工站114个、村(社区)社工站499个,主城区实现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

为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全市配备各类社区工作人员1.2万人,平均每个社区21.56人;创新推出“四级十二档”岗位等级序列,畅通晋升通道;全市持证社工人数为7764人,占全省持证社工的3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4万名;全市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60万人,占常住人口17%。

公共服务跨越发展

8月19日,在肥东县陈集镇光华社区的“福彩公益助你上大学”活动中,10名刚考上大学的困难家庭学生每人拿到了4000元助学金和一个拉杆箱。活动上,合肥市社会工作联合会还组织11家成员单位,对光华社区10户困难家庭儿童进行了资助,按照每户每年3000元标准连续资助3年。据悉,合肥市“福彩公益助你上大学”已连续开展17年,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1200多名,发放助学金650余万元。

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合肥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婚姻登记“全城通办”,率先开展涉外婚姻登记业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现“全程网办”;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全覆盖;康复辅具长三角研究院和两家省级康复辅具产业园落地合肥,康复辅具产业迈上新台阶。

2021年,一场主题为“讲好地名故事 弘扬红色文化”的红色地名展活动,让延乔路火遍全国,推动更多红色地名记忆得以传承保留。在此基础上,合肥市民政局有序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全市共有19个千年古镇、8个千年古村落被认定为安徽省地名文化遗产。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