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用责任心与爱心镌刻玫瑰人生

时间:2022-10-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翟 倩 通讯员 王成晗子

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救助站),有这样一个人:面对流浪乞讨及露宿人员(以下简称街友),她是熟悉而又尊敬的“老友”;面对同事,她是和蔼可亲的大姐姐。遇到任务,马上一声“好,我来”;遇到困难,总是一句“没事,有办法”。

她是求助服务指引点的窗口办事员,是定点救治医院的甄别监管员,更是救助站寻亲业务的精英骨干。无论何种身份、何种岗位,她始终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她,就是花都区流动救助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副队长刘淑冰。

姜,还是老的辣

作为一名求助服务指引点的窗口办事员,为前来求助的人员讲解政策、办理业务、发放物资、换洗消毒、联系返乡等工作是刘淑冰的家常便饭。

“他们或谋生艰难,或负气出走,或寻亲未果,或被盗被骗。看着满脸沧桑的他们,我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刘淑冰说,“这要是我的孩子,任性离家,流落他乡,该有多无助。”

正是揣着这种推己及人的心情,每每看到求助人员,刘淑冰会格外热心地为他们奔走联系,嘘寒问暖,竭尽所能帮他们脱离困境。

“刘姐,站里来了一个年轻小伙儿,坐在这儿好久了,也不说话。”2021年12月的一天,刚刚下班回到家的刘淑冰接到站里工作人员的电话。“好的,我马上回去。”刘淑冰立刻回到了求助服务指引点。

原来,一位名叫王某杰的小伙儿前来求助,可无论工作人员如何询问,他都沉默不语,呆坐了数小时,让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刘淑冰到岗后,径直坐在王某杰的对面,与他闲聊了起来:“你流浪多久了?你今年多大了?18岁?跟我女儿一样大,我的女儿也跟你一样,贪玩……”也许是刘淑冰女儿的话题触动了王某杰,他慢慢开始吐露心声:“我跟着爷爷奶奶在这边长大,但是因为我调皮不听话,现在他们不管我了……”

王某杰的转变,让一众年轻小将对着刘淑冰竖起大拇指:“姜还是老的辣!”“对待求助人员,就要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哪里有需要,就投身到哪里。”刘淑冰常常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随后,刘淑冰根据王某杰提供的信息,找到了他的老师,联系了他老家的救助站,进而找到了在惠州务工的父亲。第二天,父亲前来接领王某杰时,刘淑冰还在不停地鼓励着他,希望他能重拾信心,勇敢面对生活。

“刘姐就是这样的人,一条信息,一通电话,哪怕是求助人员的一个眼神,都能让她即刻行动起来,忘我而尽责。”救助站工作人员这样评价她。

难,也要铆足劲儿

除了在窗口指引求助人员办事外,刘淑冰还有另一重身份——定点救治医院的甄别监管员。

“这个甄别监管,意义重大。”刘淑冰告诉记者,核查人员相关信息,甄别街面发现后送医救治的人员是否属于救助对象;了解救助对象治疗情况,推进医疗救助及转院出院进程,办理并结算相关手续;了解救助对象实际需求,予以关怀及安抚,制定出院后续救助工作内容;开展寻亲问话、劝导返乡,并根据线索联系家属及属地政府,推进返乡安置工作;跟进治疗抢救无效病人情况,及时联系并协助家属处理相关后事;整理上报工作资料、申报工作经费等,都是她的工作范畴。

隔三差五,刘淑冰总是骑着电动车前往各个医院,探视在里面救治的救助对象。

翻看她的医院监管登记册,受助人员的各项信息一目了然。

“9月8日17点,贵州安顺人廖某9月7日在狮岭镇宝峰南路晕倒,被路人打电话报警,送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9月8日转至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经了解,廖某在狮岭拾荒乞讨二十多年,身份证、手机丢失,没有工作。经沟通,待病情稳定,愿意让救助站帮他买票回家。”

“8月16日17点53分,冯某因喝醉酒摔倒导致脑出血,在ICU抢救中,有生命危险,没有找到家属,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请我们帮患者核实家属情况。”

“8月1日10点40分,流浪乞讨人员朱某病情好转,已达到出院标准,工作人员和她商量明天出院回家的事情。”

…………

记录下来的仅仅是只言片语,可在背后刘淑冰却付出了很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医院一个电话,她就会前往甄别。遇到行动不便者,她会弯着腰、蹲下身为他们更换衣裤鞋袜,甚至清理呕吐物、排泄物。发现需要在院治疗者,她会定期送去问候与关怀,并与医护人员商讨合适的医疗方案。询问到线索时,她会根据线索联系户籍单位及相关家属,对受助人员的下一步救助做出研判。受助人员情绪出现变化时,她会好好劝导、开解,让他们安心接受治疗。待受助人员恢复健康后,还是她前往医院帮他们办理出院手续,送上回家的火车。

在默默做着这一切的同时,由于救助对象的特殊性,刘淑冰曾被骂过、误解过,甚至被有暴力倾向的流浪乞讨人员追赶过,“每当遇到这些,我也会难过,但一想到这是我的工作、我的使命,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就会调整心态,铆足劲儿,继续干下去。”苦过、累过、哭过,可所有困难都不曾阻挡刘淑冰努力帮助街友的脚步。

见证团圆,一切都值得

2008年,花都区按照民政、公安、城管2∶1∶1的要求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服务队,刘淑冰现任副队长。除开展常态化街面救助工作外,服务队逐步探索“流动救助+社会力量”“救助+扶贫”等新型救助理念,在救助管理机构的劝导、社会力量的关爱以及民政部门的协调下,大部分街友都结束了流浪生活返回故乡,恢复了户籍并办理了各类保障。

周某军是4年前服务队在巡查时发现的,当时的他不愿透露身份,不接受救助,长期以捡拾废品维持生活。随后几年,刘淑冰和队员们时不时去探望他,为他送去食品、衣物、棉被、口罩等物资。每逢佳节,刘淑冰会煮好汤圆、饺子或者糖水给他送过去;疫情严重时,还带着他去接种新冠疫苗、进行核酸检测。这些做法逐渐使周某军的态度有了转变。

今年年初,公安机关通过人脸识别,获悉了周某军的身份信息。刘淑冰立刻着手与其户籍地湖南省永州市救助管理站及其家人取得了联系。核实无误后,春节刚过,周某军的姐姐便迫不及待来到了花都区。

可根据社工分析,周某军性格内向固执,能动性较差,轻易不作改变。“他露宿的桥底幽深偏僻,一旦出现情绪激动的状况,极易发生危险。”刘淑冰思虑再三,为了安全起见,向周某军隐瞒了其家人到来的情况,以核酸检测为由,将他带往求助服务指引点窗口。

来到窗口,刘淑冰端上了热水,拿出了年货,跟社工一起热情地招呼着周某军,与他谈心聊天,为他详细分析当下的露宿状况,并为他“描绘”脱离露宿生活、回归家庭之后的美好蓝图。就这样,周某军的心境渐渐发生了变化。待时机成熟时,刘淑冰请出了姐姐,让她与离家17年的周某军相见,那一刹那,姐弟俩深情相拥,喜极而泣。在一旁的刘淑冰也激动地擦着眼角:“真替他们高兴。看着他们团圆,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值得,都有意义。”

类似的团圆故事,刘淑冰在服务队里见证了很多。据统计,近三年,救助管理站共劝导街友返乡120余人次,3名街友脱离流浪乞讨现状,找到工作,回归社会,帮助恢复户籍20余人。

“让每位流浪的人能够顺利回家,为每一位受困群众提供行之有效的关怀和帮助。”这是刘淑冰工作十余年来,发自心底的盼望,为了这份愿景,她会一直努力下去,用责任心与爱心镌刻出自己闪闪发光的玫瑰人生。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