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颜小钗
陕西省西安市,一座约1300万人口的城市,曾经月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2000多人。这是继武汉疫情发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本土疫情。
突发危难,一支由慈善、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社会力量挺身而出,和医护人员、机关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等拉起一道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这支社会力量是如何行动的?追溯亲历者的战疫轨迹,便能从中找到答案。
线上线下通力协作接力奔跑
2021年12月23日凌晨,西安市全市小区(村)、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社区、医院、隔离点等地方,一边存在着生活、防疫物资的共性需求,一边面临着特殊人群的多元化个性需求。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求助信息瞬间成为“堰塞湖”。
怎么才能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在陕西省民政厅、西安市民政局指导下,由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发起的“合力抗疫供需对接平台”、陕西省社会工作协会(以下简称陕社协)发起的“抗疫微平台”、西安市社会工作协会(以下简称西安社协)组建的“云社工”平台相继启动。
“我们社区物资不够了”“我急需用药”“家里孕妇快要生了”“老人有慢性肾病,需要透析”等信息发送到平台。
对于求助信息,有专人分类、核实、跟进。服务中心主任王娜介绍,有紧急需求,第一时间反馈负责人处理,3小时内对接完成;有需求但不紧急的,统一反馈匹配组跟进,保证24小时内对接结束;已帮扶的,平台显示“已完成”状态。
信息“跑”起来了,但封闭式管理之下,出行难。从线上信息对接到线下接力救助,又是一道坎。
各类物资无法及时送至社区一线,王娜急在心里,她依托平台迅疾招募到30多人组成了车辆保障队。为让市外的防疫物资进来,陕西省民政厅又与交通管理部门对接,让车辆顺利通行。
面对平台上30名肺结核患者的买药求助,西安社协积极帮助。会长狄倩告诉记者:“我们分头联系西安市疾控中心和社区开具了工作与行车证明,将药及时送达求助者。”
线上线下通力协作、接力奔跑。据统计,此轮疫情期间,省内外共有价值10.12亿元的慈善捐赠款物驰援西安,163家社工机构发动2021名专业社工、8718名持证社区工作者参与疫情防控,有1390余家社会组织、874个志愿服务组织、10164支志愿服务队和231124名志愿者协助服务。
应急协作中的社会力量
城中村基础薄弱、传播风险大,是疫情防控的难点。记者了解到,当时供需平台求助最多的,是城中村租住的外来务工人员。陕西省公羊会公益救援促进会得知一个工地的务工人员需要生活物资后,当晚就冒着严寒送去食物,务工人员很受感动,有4位主动请缨参与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的互助精神温暖彼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志愿者加入。在陕西省志愿者联合会(以下简称陕志联)倡导下,组建了以社工师、心理咨询师、律师、医/护师为主的近2000人的“四师”团队,为市民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关爱、政策解读、危机干预等服务。其中,陕社协筛选的133名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加入陕志联“四师”社工组,进入社区社群开展服务。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惠泽人)的专业志愿者还给予陕志联志愿服务管理支持。
社工王延萍既是服务中心心理支持组的参与者,也是陕社协、陕志联“四师”的社工组负责人,参与了抗击2003年非典疫情、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和这次西安疫情服务。她回想起这些服务经历,说:“有些事平常看起来或许不是事,但在疫情前就成了事。特别是在家庭系统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分子。”
一男子出差返回西安时,被滞留在西安火车南站,想着妻子马上要到预产期,他很焦虑。王延萍得知后立即对接男子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咨询回家政策,并与团队协调车辆去接。经多方协调,男子顺利回家。他充满感激地说,在迷茫无助时得到帮助,心里很温暖。
在开展服务时,最让王延萍感到棘手的是家暴危机干预。2022年1月9日,一男子酒后暴打妻子,还拿刀威胁。接到该女子求助后,王延萍立即评估受暴危险性,并提供情感支持,还引导她向片警、社区求助,协助咨询人民法院有关线上立案申请人身保护令的规定。经多方合力施策,制止了男子施暴,保护了女子安全。
这次在家门口服务,王延萍被每个社会组织依据专业优势联合服务的速度和激情感动了。
有为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妇女等提供专项服务的社会组织,有提供资源的慈善组织,有提供具体服务的社工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他们共同协作,在服务转介、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高效运转。
社区韧性被唤醒
“武汉疫情时医院、社区两大阵地防控压力都大,本次西安疫情危重病例少,防控压力集中在社区,而社区封控后,社会力量较难介入。”参与过多个城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惠泽人负责人翟雁说。令人欣慰的是,特殊时期西安市很多家门口的志愿服务被唤醒。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与陕西省人民医院一条马路之隔的小雁塔友谊路小区的傅武亮坐不住了,他想干点事,决定自建群开展服务,仅一周时间,微信群就从8人增长到130多人。从未做过线上服务的傅武亮在惠泽人、陕志联等智囊团支持下,组建起了楼门口的志愿服务队,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小到号召居民分批下楼进行核酸检测、以户为单位上电梯回家,大到为特殊群体链接资源,傅武亮使尽“招数”。
他邀请“四师”每天排班开展线上讲座,并组织腊八音乐会、彩绘大白防护服等线上活动,让居民安心在家。傅武亮居住的楼栋零感染、零投诉、零事故,物业、社区对他刮目相看,其他楼栋纷纷效仿。
“当志愿者激活了社群、当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陌生的近邻时,说明傅武亮的‘社区试验’正在融化坚冰,让社区更温暖、更具韧性。”翟雁对此赞不绝口。“疫”呼百应,把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这是“1+1>2”的效果。
记者还观察到,慈善组织从过去直接捐款捐物到现在同时开始关注疫情中“人”的服务,并以“慈善组织+社工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的方式去运行,是传统慈善公益模式的升级。
雁塔区大雁塔街道属于西安市疫情中高风险区,辖区人口10余万,防控压力大。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支持,陕西众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众益)发起的“合力抗疫”社区社会组织激活计划在各社区实施。
据该街道社会事务办副主任何红娜介绍,该计划开始前,众益社工建立了协同配合机制。在大雁塔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牵头、社区居委会支持、社工助力、社区社会组织执行”的联动机制下,线上亲子服务、特殊困难群体关爱等项目依序开展,社区的韧性被唤醒。
“希望有更多基金会、相关政府单位以项目方式支持开展服务,把疫情期间建立的志愿组织或社区社会组织巩固下来,通过能力建设,成为基层治理可以依靠的力量。”陕志联会长班理表示。
“这是一场共同奔赴的行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王延萍这么形容为期37天的西安抗疫。在众多身份中,她最认可的是自己的社工身份,她表示:“社工要抓住基层社工站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慈善示范村(社)建设的机遇,把为民服务的‘肌肉’练得发达些,增强社区抗风险能力。政府通过联席会议机制,打破条块分割、信息壁垒,把‘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