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发现得早 甄别得准 救助得细
真情“主动发现” 救助不漏一人

时间:2022-02-2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祝 闯

为了让城乡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最需要的救助,实现分层分类的应救尽救,从2020年6月开始,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局创新社会救助理念,探索建立了“你在哪里”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以项目的形式推动该工作机制落地见效。运行近两年,沙坪坝区的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精准的帮扶,社会救助的网织得更紧更密。

“社区+志愿者”联合“扫楼”

社区发现困难群众更及时

主动发现救助对象,是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的关键一步。怎么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救助对象呢?沙坪坝区发动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常态化“扫楼”,确保尽早发现困难群众,及时给予帮扶。这也是“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在村(社区)层面设立的行动组必须做的事。

在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有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沙湾贤人”志愿服务组织,他们每天在社区里通过“早看窗帘晚看灯,白天院坝数板凳”的方式,关注着社区里困难群众的生活动态和边缘困难群众的近况。

租住在社区的于大爷,今年76岁,平日里一个人生活,腿脚不方便,也不爱说话,每次出来买酒时都会在附近的凉亭歇歇脚,热情的社区志愿者都会过去和他搭话,聊几句近况。

前不久,社区志愿者没看到于大爷出来买酒,就去家里探访,可敲了许久门后,屋内仍没有回应。志愿者又扒着窗户往里望,只见于大爷躺在地上。志愿者立即把情况告知了社区工作者,并请民警开门后将于大爷送往医院。“因为送医及时,老人住了几天院就出院了。”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义清说,“多亏志愿者发现得早。”考虑到于大爷年事已高,不适合单独居住,街道向区民政局申请了养老床位,于大爷出院后就直接住进了福利院。

据石井坡街道民政办的李静介绍,“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由村(社区)、镇(街)、区三个层级组成,分别设置行动组、工作组和项目组。中心湾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组成行动组,通过常态化“扫楼”,寻找发现社区内的“老、弱、病、残、困、灾”六类人员中的困难群众与边缘困难群众。目前,全区有行动组160个,招募了3200余名村(社区)志愿者。

“政策+专业”全要素评估

困难群众需求甄别更精准

对困难群众的困难情况进行甄别和精准评估,是完善救助对象分级分类管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救助的前提。甄别时以项目组为主体,甄别的过程也是为困难群众精准画像的过程。

2021年4月23日,一位了解“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的热心村民向歌乐山街道金刚村村委会反映,村民李某一家生活比较困难。作为行动组成员、村委会干部程亮随即入户对李某一家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详细了解。“李某患有多种疾病,2021年1月他儿子又得了重病,先后在两家医院治疗,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还向亲戚借了十多万元,后续治疗仍需几十万元。” 程亮将其家庭基本情况记录在“主动发现”边缘困难群众花名册上,并上报给街道工作组。

“收到社区行动组的信息后,我们立即进行入户走访,还和他的街坊四邻询问相关情况。”歌乐山街道工作人员钱胜说,工作组主要负责对行动组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实核准,准确无误后报给区级项目组。

由“行政牵头+专业社工”组成的项目组,收到工作组的信息后,会同工作组和行动组再次入户走访,三组人员一起从物质生活条件、健康情况、心理现状、家庭支持系统、社会参与、社会资源等维度对李某的情况进行评估,并为李某一家建立了详细的帮扶档案。

项目组成员贺凤林说:“李某一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困,家庭负债高,生活处于困境。”三组人员在对李某一家的困难情况进行精准画像后,形成了一致的救助帮扶建议,即通过部门联动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社工帮助李某向区民政局申请了临时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大病救助。同时,委托专业社工机构,从多维度评估其社会支持系统,通过链接政策外的资源对其救助。

“物质+服务”全方位帮扶

困难群众救助更全面

随着社会救助逐步从单一的、短期的物质救助发展到“物质+服务”的综合型救助,将社会救助政策、资源、服务与困难群众需求精准匹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沙坪坝区的“主动发现”工作机制中有一个“转介”环节,凡符合救助政策的困难群众,其信息档案会转到户籍所在地街道,然后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申请政策性救助。凡政策无法覆盖到的边缘群体,其信息档案转介到沙坪坝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通过整合社会渠道和市场渠道资源进行帮扶。

“2021年5月建档,6月成功申请低保,9月成功申请临时救助,当月获批4万元临时救助金。”沙坪坝区低保中心主任、项目组负责人谭璨告诉记者,李某一家因为致困原因较为单一,在“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的“发现、甄别、建档、转介”环节进行得都很顺利,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缓解了这家人的燃眉之急。但是,谭璨也向记者坦言,在发现的困难群众中,也存在不少致困因素相对复杂、需要多种措施同时帮扶的家庭。住在天星桥街道红槽房社区的66岁夏某一家就属此类家庭。

夏某是司法矫正对象,患有重病并伴有较重的抑郁情绪。2021年5月的几场大雨把他租住的地方淹了,他生活陷入困境。辖区的司法矫正社工将夏某的情况反映给区民政局项目组,并将夏某的困难进行了详细说明。

“和家人关系冷漠,自身没有主动求助意识;曾有小偷小摸行为,身边人不愿接近他;因患病身体散发异味,社区居民也不喜欢他。”贺凤林告诉记者,在三组人员入户核实情况后,很快形成对夏某的帮扶建议,由区民政、司法、住建等部门根据政策进行救助,同时转介到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由社工给予个案服务。

“现在,夏某已被区民政局纳入社会救助对象,正在给他申请廉租房。社区社工室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给予心理辅导和关怀陪伴。”重庆兴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郭瑞英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沙坪坝区通过“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已完成对409名困难群众的建档工作,其中275人享受了政策帮扶,另有不符合政策帮扶条件但存在实际困难的134人,也通过入户关怀、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改善了生活,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众“困难时有人寻,发现后有人帮,救助时有路径”的目标。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2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