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2400多万常住人口,215个街道、乡镇,1.3万个住宅小区……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一个个社区构成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激活这一“神经末梢”,核心在人。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体球网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在上海市,以首届“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为代表的5.3万名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打造了基层治理的过硬队伍。记者近日采访了其中的60后、70后、80后三代社区工作者,展现他们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讲述他们的社区治理故事。
60后的坚守
扎根社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10名“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中,青浦区盈浦街道城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袁倍丽在社区扎根的时间最长,一干就是24年。
接受记者的微信视频采访时,袁倍丽有点忙碌。稍微整理手头的工作后,与记者聊起了社区工作的点点滴滴。
说起城北居民区,袁倍丽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话里话外,都是对社区的热爱。不过,最让袁倍丽“得意”的,还是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后的加装电梯工作,虽然有些曲折,但激发了居民的参与意识。
老旧小区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不少社区居民,尤其是住在高层的老人就盼望着早点加装电梯,解决“上上下下”的麻烦。
听到老人们的呼声,袁倍丽到盈浦街道办事处反映情况。获得支持后,袁倍丽带领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上门走访等方式宣传加装电梯的相关政策,并征求居民的意见。
“我们住在低层,电梯用不着,还得掏钱,凭啥?”“装了电梯,挡着我家的光线了,还有噪音。”不少居住在低层的居民如是反对。
其实,这早已在袁倍丽的意料之中。面对反对的声音,袁倍丽决定采取“广撒网”和“深播种”的方式推进加装电梯工作。
袁倍丽告诉记者,“广撒网”就是召开党员楼组长业主代表会议,广泛宣传加装电梯相关政策,通过党组织、业委会、居民骨干等共同努力,凝聚共识。同时,遴选出同意率比较高、加梯意愿强烈的几个楼栋,作为试点先行推进。
“‘深播种’主要是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发挥业委会、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的作用,成立由党员、业主代表组成的加梯小分队,深入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袁倍丽说,对有疑问的居民,通过召开协调会、答疑会等进行沟通协调,全力争取居民的支持。
如今,三部电梯已经加装完毕。袁倍丽觉得,加装电梯的过程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凝聚力,让社区更和谐、居民更幸福。
70后的创新
尝试用治理的思维破解难题
8月24日晚上9点左右,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创智坊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陆建华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了几段短视频。视频里,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点位上的帐篷里,灯火通明,社区工作人员依旧坚守在这里。
虽然有些辛苦,但陆建华告诉记者,正如他在中共一大会址留言簿上所写:“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做好先行者,筑起新桥梁。”这也是陆建华做好社区工作的初心。
从初入社区的焦头烂额,到如今的游刃有余,70后的陆建华用了7年多的时间。经历老旧小区、公租房小区、商住两用高档社区,陆建华把五角场街道最复杂、最艰苦、最高档的居民区待了个遍,被居民们戏称为“三最干部”。
在陆建华看来,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做好,就得深入调研,摸清底数,要像啄木鸟一样去“问诊”基层的角角落落,创新社区治理解决问题。走街串巷、进园区、入户等成为陆建华的家常便饭,为推进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智坊居民区的大学路是开放式街区,美丽、繁华的背后曾是附近居民的密集投诉:噪音扰民、油烟四窜、占道经营……了解情况后,陆建华觉得,一味地开罚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尝试用治理的思维破解难题。
在陆建华的推动下,整合街道、居委会、业委会、商家和居民代表等多元力量,创新成立大学路自我管理委员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自管会的努力下,准入业态负面清单、“露天吧”实施导则等多项共议共决制度规范瓜熟蒂落,大学路街区变得更加美丽和谐,这一做法获评首届上海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十佳创新展示项目。
在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陆建华坚持治理思维,以治理“小网格”织密防疫“大网络”,将39个楼栋迅速合并为13个楼栋点位,动员联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缘聚青年社工师事务所等多方力量,组成了100位志愿者“守门人”队伍,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谈到《意见》,陆建华觉得,《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做工作有了更好的行动指南,创新社会治理有了方向性和针对性的法宝。”陆建华说。
80后的渴望
一道微光持续温暖万千社区居民
翻开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凉五居委会主任孙雁的微信朋友圈,满满都是社区工作的内容: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防灾减灾……
在孙雁看来,在社区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作为一名80后,进入社区工作6年多来,孙雁逐渐用踏实肯干扎下了根。
据孙雁介绍,凉五小区80%以上的居民矛盾来自于物业及管理问题。此外,作为老旧小区,凉五小区业委会成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知识匮乏、履职不到位等问题凸显。
2018年,凉城新村街道探索在业委会中增设执行秘书这一岗位,由居委会选派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大大提高居委会与业委会的信息互通和各种事务的执行力度。经过政策学习和实操培训后,孙雁成为既懂业委会专业知识又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执行秘书。
为选举出合格的业委会,孙雁和凉五居委会工作人员走遍了小区家家户户,广泛听取意见,由居民代表开会提出成员名单,最后由全体业主投票产生了新一届的业委会。紧接着,小区选聘了新的物业公司,居民对物业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
补齐业委会、物业等短板后,孙雁将目光盯在停车位整顿上。“原先小区停车混乱,停车费不统一,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居民意见大。”孙雁说,治理小区停车难问题,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群体矛盾。
在孙雁牵头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制订解决方案,对业主车辆每月仅收取150元的费用,亲情车位4个小时免费,未经登记的社会车辆每小时收费5元。
凉五小区还引入“物联网”智能停车系统。“通过该系统,白天小区的空余车位可由导航软件引导社会车辆进小区,还开放了对周边单位的日间停车月卡。”孙雁说,这些措施既缓解了小区周边的停车难问题,也为小区创收作出了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则暂停社会车辆进入。
孙雁觉得,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事儿虽小,却推进了小区“微治理”,在解决居民身边一件件小事中提高了大家的满意度。“一名居委会干部就像一盏灯,虽然它是基层社区里最不起眼的一道微光,但是持续温暖他人的同时也能够照亮自己。”孙雁说。
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社区治理工作,关键在于有一支能适应新时期基层治理要求、有为民服务意识的基层队伍,在服务居民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人民城市的人民性落到民心深处。希望全社会更加关心关爱好基层队伍,让基层有人办事、有能谋事,持续夯实大城治理的基础底盘。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