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渐暖,万象更新。2021年民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民政工作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推进者、实践者,基层民政工作者有哪些新的期盼?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启,全国多地民政工作者,话民政、谈发展,说出自己的两会寄语。他们纷纷表示,期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能够把民政人的心声带上全国两会,助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救助篇
加强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拓展救助服务形式
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工作者,期盼进一步推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效,促进社会救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推动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低收入人口监测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监测预警、数据分析、结果运用等核心功能,根据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相应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或急难社会救助,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常态监测、快速预警。二是拓展救助服务形式。打破单纯资金救助的单一服务模式,推进特困供养对象多元化保障创新改革试点工作,依托社工站服务运营和探视巡访服务工作积极发展服务型救助,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照料护理、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服务,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质效。(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民政局 仲先海)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增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
一是严格落实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建立健全低收入信息台账,精准救助。二是深入推进低保权限和临时救助权限下放。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促进乡镇临时救助工作提质增效。三是开展特困人员等级评定、落实监护责任、实行动态监测、健全照料评估、规范照料协议,落实各项补贴,不断提高特困对象生活质量。四是建立完善州、县、乡、村四级救助和供养制度。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制度。统筹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切实增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政局 罗再高)
社区治理篇
加强困难家庭关爱扶助构建一体化民生保障体系
困难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要民政部门社会救助,也需要各部门协同关爱。社区要将更多发展红利惠及辖区里的困难群众。一是要多元扶助。在做好困难家庭资金与物质帮扶救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予居民心理援助、精神慰藉和情感关怀,把单一实施经济物质扶助转变为“经济+物质+服务+精神+其他”的多元协同扶助。二是要多方联动搭建基层服务平台。将党员、居民、社区民警等多元力量纳入到基层社区网格中,推动各方力量“沉下去”。三是要推动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注重培养全面掌握救助、福利、残联、医疗、教育等民生政策的人才。(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 宋益广)
汇聚多方合力推动社区建设
作为社区工作者,期盼两会能更多关注社区工作,推动国家层面出台更多助力社区治理的相关政策,切实提速社区建设,提升服务和治理效能。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培育社区组织,发掘社区骨干,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全民参与意识;以社区党建带动各方主体和驻区单位参与,打造党建+红色物管会,保障基础设施,保证物业管理全覆盖,推进协商中的治理效能;利用政务大数据和5G、云端等信息技术红利,打造“智慧社区”,不仅提升精准服务速度,提高居家养老等专业化服务质量,同时也能解决社区“停车难”等问题,提升社区治理精准化和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社区社工站和工作坊建设,打造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东庄社区 董晓惠)
抓牢“三条线”把民政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个角落
如何做好新形势、新时代、新环境下的社区民政工作,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认为,要抓牢“三条线”:一是要牢牢抓住干部责任上的“网格线”。社区干部、党员干部、楼栋干部,以网格化形式下到责任区,既要让他们“下得去”,更要让他们“做得了”,确保责、权、利的归位统一。二是要紧紧抓住因人而异的“保障线”。对居民的苦处难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台账,在入家入户调查和实行网络管理调度的基础上,把信息摸准、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摸实,做到特困户应保尽保,困难户应救尽救。三是要用情用力构筑居民热朌的“服务线”。要整合和联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把他们进社区、入小区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的技能和功能激发出来,成为居民身边最热心、最有效的“解困手”“应急员”。(江西省高安市筠阳街道筠泉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付秀秀)
提升社区工作的含金量、科技含量及颗粒度
基于社区工作者的视角,期待全国两会关注城乡社区建设,建议持续提高社区工作的含金量。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感、职业尊崇感,强化财政对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的保障力度,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招录、选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师考试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提高专业本身的“含金量”,育好人、用好人。建议持续提高社区工作的“科技含量”。近年来,基层在社区工作应用上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建议积极推广有关成果,开展更高层面的系统应用。建议持续提高社区工作的“颗粒度”。城乡社区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供给侧与其相对应的社区工作必须更加具体、详细和清晰。建议推动社区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让城乡社区美好生活显而易见、触手可及。(山东省滨州市民政局 刘振虎)
社会事务篇
出台更多政策推动救助站工作提质增效
期盼国家层面能出台更多有助于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一是推动从被动求助向主动救助的转变、单一救助向多元救助的转变,对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和困境未成年人实施全方位、全时段、无缝隙帮扶救助。二是各地政府压紧压实属地责任,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建立管理责任片,对辖区街面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实行网格化、精细化救助管理,从源头杜绝流浪者。三是未保机构在工作对象上,要从流浪未成年人向处于生活无着状态的困境未成年人拓展;在工作内涵上,要从生活照料向心理辅导、教育矫治、回归安置拓展;在工作范围上,要从机构内向机构外的早期预防、家庭监护指导延伸;在工作方法上,要由机构直接提供服务向培育、动员、指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四是构建“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网络,并且明确各层级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做到上下联动,织牢织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陕西省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长 吴超)
推进婚俗改革 倡导文明新风
我提几点体球网推进婚俗改革的期盼。一是建议将婚俗改革纳入乡村振兴年度指标绩效考核,将婚俗改革细化指标,印发到各街道(乡镇),强化主体责任,在年度考核时由专人对照指标仔细检查工作台账进行打分。二是建议联合教育部门,在修订中小学课程时将婚俗改革以故事的形式写入课本,从教育上剔除不良婚俗文化。三是建议成立婚俗整治工作专班,针对婚俗陋习严重地区进行专项整治。四是建议加强宣传引导,联合文明办、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共同倡导简约婚俗文化。五是建议建立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公职人员带头作用;发挥纪律惩戒作用,对党员干部家庭办喜事的桌数、宴席价格、参加人员和随礼礼金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要依规予以处理。(湖北省洪湖市民政局 董新雷)
赋能残障儿童“职业教育”
和“包容就业”
大龄残障儿童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是福利机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残障大龄儿童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社会歧视、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残障大龄儿童在就业市场举步维艰。期待全国两会更加关心关注残障儿童,有更多利好政策助推其职业教育和包容就业。建议加大基层调研力度,加强民政与教育、残联等部门协调,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无障碍受教育环境。针对残障人士社会融入困难,希望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与福利机构合作,针对性合理安置有劳动能力的大龄儿童,开辟就业渠道,精准、稳定就业。大力倡导对残障人士平等、接纳的理念,鼓励企业响应政策,增加对其招聘和接纳。要认识到实现无障碍和社会成员的共融,需要的不只是帮残障人士适应社会,还有社会的不断进步。(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王宾)
养老服务篇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动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提高公办机构的照护能力,大力扶持发展满足普惠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促进养老服务和健康养老产业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服务设施邻近设置,推进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立法,完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安徽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 陈帅南)
推动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
期盼能在四个方面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一是加大协同推进力度。目前,卫健部门负责医养结合服务、老龄健康等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养老产业投资,人社负责养老保险、从业人员培训等等,还需加大协同力度。二是推进养老服务立法。明确法律框架下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养老服务监管等。三是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和事务负担。四是加大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强人才培育,落实人才待遇。(湖南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副处长 李志荣)
从供给与需求双侧发力
提供兜底性、普惠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当前,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日趋明显,空巢、留守、独居、失能老年人持续增加,高龄失能长期照护刚需不断增大。迫切需要从供给侧夯实基本兜底保障、加大普惠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能力、完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兜底性、普惠性、多样化养老服务;同时从需求侧提升老年人的养老支付能力,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政策相衔接,形成相对合理的多层次养老支付能力保障体系;从供给与需求双侧发力,兜底线、保基本、促普惠。在有效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基础上,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保障广大老年人养得起老、养得好老。(广东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 张东霞)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
养老服务产业
期待全国两会能够更加关注支持养老工作,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需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网络,通过完善基本养老,满足特困人员、经济困难群体养老需求;通过扩大普惠养老,满足工薪阶层、中低收入群体养老需求;通过壮大养老产业,满足中高收入群体高层次养老需求。二是在部分养老服务场所的监管上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难以进行有效监管,需要进一步清晰监管部门的权责边界,并加强养老服务领域行政执法力量建设。三是海南的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基数小,发展滞后且后劲不足,远不能满足海南自贸港未来发展的需要,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扶持。(海南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 张伟)
慈善篇
合力探索共同富裕体系下民政作用发挥
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工作者,期盼全国两会更多关注共同富裕体系下民政作用发挥,为今后工作进一步指路。一是提早研究提前谋划。全国各地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这样一项变革性的工作,势必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质。因此需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快做起来,打牢基础。二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中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巨大的人口体量,决定了区域间、区域内部、不同人群必然存在差异和差距。以低保提标为例,衢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相对欠佳,要让困难群体更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政府要尽全力保障,更需要上级政府支持。三是物质、精神一体推进。除了要在物质上发挥好民政兜底性、基础性作用,还要在精神上有所作为。如挖掘地名故事,发扬地名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慈善文化,引导人人慈善,促进第三次分配等。只有让人民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浙江省衢州市民政局 方金)
切实发挥慈善组织
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慈善工作应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探索新的机制,打造新的业态,开辟新的路径,开发大众慈善新动能,推动慈善工作转型升级。一是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大格局,持续普及慈善理念、培育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社会参与度。二是慈善事业参与社会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深耕社会需求、聚焦社会资源、衔接社会力量,找准切入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与文明程度,在社会治理中绽放慈善力量。三是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平台从不同维度持续赋权乡村,将村居建设、村民需求、村居自治,通过慈善力量全面助力乡村发展,围绕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五大领域,创新慈善帮扶手段、完善慈善服务项目、扩展资源募集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