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从强化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入手,推动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完善网格化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举措,有效提升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整体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海南经验。
海南省海口市
聚焦民生实事 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淡利锋
近年来,海南省海口市在健全乡镇政府服务需求供给、完善乡镇政府服务功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构筑起职能科学、运转有序、保障有力、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乡镇政府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实施三项改革
推动镇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镇政府机构改革。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开展镇政府机构改革试点,调整石山镇行政机构设置,设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等4个副科级行政内设机构和石山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等7个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石山镇人民政府管理。将原属市、区两级的部分城乡建设规划、土地管理、财政管理、公共服务、综合执法等权限下放到镇政府。
推进行政执法改革。将原由16个部门承担的执法事项划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承担,4个区综合执法部门调整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分局。组建市级6支执法支队、区级8支执法大队、43支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印发《海口市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目录》,纳入综合行政执法事项2059项,其中市级执法事项777项、区级执法事项885项、镇(街道)级执法事项397项。
推进镇行政审批改革。全面推行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工作,实施“一次取号、免填表单、一窗受理、一套材料、在线缴费”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镇一级政务服务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
拓展基层公共服务供给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标准,由全市25家乡镇卫生院、261家村卫生室为全市22个镇约50万常住人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同时,有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签约率100%。
深入开展海口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文艺进万家活动、非遗展演、“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及琼剧惠民演出,每年开展不少于20场的文化下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目前,海口市22个镇均建有文化站,248个建制村建有337 个村文化活动室,充分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海口市秀英区9个镇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活动,推广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返乡农民工投入农业生产,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创业。
海口市现已建成87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6家长者饭堂,在22个镇建设17家农村敬老院、70余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建成海口市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市老年人提供养老业务咨询、紧急求助定位、养老机构预订等养老服务。
推动重心下移
补齐服务能力建设短板
在优化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结构上,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综合运用交流轮岗等方式,实现班子成员的优势互补。海口市不断加大从村(社区)“两委”成员中招录优秀人才到镇政府任职,拓宽了村(社区)“两委”成员的成长渠道。
推行“统收统支,镇财区管镇用”的镇财政管理机制,各镇支出由区级根据各镇实际统筹安排,区与镇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由区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启用海口市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海南省政务服务网海口市政务服务旗舰店和掌上政务服务办理平台——海好办,全面提升基层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
坚持多措并举
促进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海口市政府出台了《海口市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职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海口市农村基层小微权力指导清单》。深入推进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将海口市农村划分为2202个网格,建立起一支467人组成的专兼职农村网格员队伍。
开展社会力量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并由政府负责项目管理和项目服务质量评估,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推动海口市459个村(社区)全部建立村(居)务协商会,由村党组织成员任协商会会长,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将“众人的事由众人来商量”的民主协商形式最终转化为“群众来议事、政府办实事”的实际效果。
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
构建洋浦特色社会治理新模式
朱明金 羊有亮
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行区、试验区。
近年来,洋浦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以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核心,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具有洋浦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四联四化”
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
平台联动,构建“实体化”运行机制。按照“开发区—办事处—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实现了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合署办公、一体化运行。
数据连通,构建“智能化”信息系统。投资1.62亿元建设“雪亮工程”,提升社会治理的预测、预防、预警能力和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力量联合,构建“多元化”治理队伍。统筹整合村(社区)多方力量,协助处置应急事件,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开展便民利民服务。
工作联评,构建“长效化”治理体系。形成“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移交—部门联动处置—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工作流程,利用网格化信息系统定期统计每月办件情况,并作为绩效考核主要指标。
搭建信息化平台
按照总体推进、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创新引领的方式,整合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管理、社会管理监管、口岸监管等多个系统,汇聚各类数据资源,构建联勤联动、高效处置的全链条综合防控体系。投资1700万元建设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制定“三步走”计划:2020年,以搭建平台、夯实基础为主,搭建洋浦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基础架构,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2021年,以强化基础和实战应用为主,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平台实战化应用能力;2022年,对接融入“智慧洋浦”建设,开发社会服务功能。
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
完善网格体系,延伸服务管理。建立健全网格服务平台,实现网格员统一调度指挥、事件流转、监督考核等功能。针对洋浦重点企业多的特点,推行企业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依托综治志愿者协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择优选聘一批志愿者为网格员,实现志愿者协会和网格化服务双赢;定期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网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落实经费保障,将网格化服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积极协调企事业单位提供资金支持,增加网格员收入。
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洋浦经济开发区已建立30个调委会,配备专职调解员33人,兼职调解员258人,实现27个村(社区)矛盾调解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优势,积极解决居民诉求,截至目前,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5起,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设立交通巡回法庭,打造“一站式”司法服务。今年以来,受理案件175件,涉案金额276万元,结案率、当场履行率均为100%。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
突破思维定式 聚力赋权扩能
马科科 孙琼传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陵水县)是个以黎族、汉族、苗族人口居多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县,下辖11个乡镇,107个建制村、9个社区、2个居,总人口约37.2万。
近年来,陵水县积极探索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突破思维定式,坚持“上下”同步,“内外”兼修,着力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水平,为服务乡村振兴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厘清权能
从“有责无权”转变为“权责一致”
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陵水县在职能整合、机制整合等方面“攥指成拳”,坚持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一方面编制乡镇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公共服务事项3张清单,将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103条事项下放至乡镇。此外,还梳理了200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条款,明确不同层级执法机构的职能职责和执法重点。另一方面整合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核定11个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编制90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确保乡镇政府有权办事、有人办事,构建起简约高效、权责统一的乡镇政府服务模式。
有形有效
从“办不成事”转变为“办成实事”
搭建县级政务信息交换共享节点,接入县域涉及面宽、应用广泛、有关联需求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县—乡—村”三级重要领域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一网通办”迈向“一网好办”。“线上”梳理办事服务事项1000多项,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将事项名称、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13个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40%以上,让信息代替群众“跑路”。“线下”通过便民服务大厅,采取“一站式窗口统一受理”的服务流程,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增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公开受理群众办事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将“办不成事”转变为“办成实事”。推行“邮政代跑腿”业务。将群众办理频率高、需求大的常办件、易办件等高频事项梳理出目录清单,由“邮政速递”提供上门服务,实现“受理—办结—出证—领证”的“零跑动”模式。
优化供给
从“花钱养人”转变为“花钱办事”
陵水县探索建立“政府+社会力量+群众”公共服务多方供给机制。编制乡镇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从“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将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性服务等事项列入乡镇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明确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将适宜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建立乡镇政府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置差别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前三名的乡镇,给予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的绩效奖励。排名倒数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被约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选先进、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年均拨付11个乡镇社会发展资金3.5亿元,持续推进乡镇“五网”基础设施、“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
强化党建引领 推进职能转变
邢定海 黄 思
近年来,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推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步入新台阶。
强化党建引领
潭牛镇潭北村曾被列为软弱涣散整顿村之一,该村通过选派政治素质较高的第一书记、选配综合能力较强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对该村在村务管理、服务群众、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指导,使该村的基层党组织焕发生机,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增强。村“两委”通过争取“百镇千村”项目资金150万元,将村庄打造成了文昌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公堆村是潭牛镇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近年来,该村按照“把能人发展成党员,把能人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的人才建设思路,让能人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公堆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做法,以文昌市委组织部扶持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到本村能人创办的海南美妍乡村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养殖文昌鸡,2019年创利 11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4万元,入股的5户村民均获得上千元的红利和上万元的工资收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家庭收入双赢。
转变政府职能
潭牛镇人民政府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成立“一室两中心”(即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选配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作为“一室两中心”负责人,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服务流程,做到“一站式”服务。为方便群众办事,潭牛镇还在18个村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将行政初审权下沉到村级基层组织,使群众了解有事情“到哪办、怎么办、找谁办”,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运行顺畅的服务体制。
潭牛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海南省住建厅特色小镇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对潭牛镇街景进行立面改造,硬化街道,建设特色小镇标志等,使潭牛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提高服务技能
为提高党员干部服务能力,潭牛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同时,潭牛镇党委还举行理论专题讲座、各类技能培训班,组织党员干部外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
潭牛镇大庙村党支部注重发挥服务群众,当好贴心人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及帮扶责任人在走访村民吴坤标家时,发现该户原房屋周围保留有较好的生态竹林和传统琼北风格的民居。于是,一边引进公司投资,一边多次与该户家庭成员协商,引导其把房子和竹林,以每年3.5万元租金租给海南梧乡田园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成民宿,经营农家乐,租期10年,使该户每年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发挥治理效能
潭牛镇注重社会综合治理效能的发挥。潭牛镇党委、政府指导各村级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协商会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议事规则,引导村级基层组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集资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仅2019年,全镇发动群众筹措资金141万元,完成“一事一议”村级公益项目14个。
大庙村发挥乡贤协商会的作用,利用本村地理优势和村周边撂荒的田地,引进投资,合作建设共享农庄,发展采摘农业项目,使之前荒废多年杂草丛生的农田,变成绿油油的菜地,村民不仅成了股民,还成了公司员工,收入不断增加。目前,大庙村的琼北民居特色、农民富裕生活的美丽乡村模式已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标杆。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