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铭 通讯员 邓颖晴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为推动养老服务业更快发展,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坚持政策引领、需求带动、做优服务,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政策引领 让服务“有章可循”
截至目前,雨花区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2.48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82%。近年来,雨花区从加快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入手,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推进嵌入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建设、完善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等一系列政策,让养老服务“有章可循”。
家住东山街道南雅社区的特困老人王奶奶,因身体不好不能前往社区老年餐桌用餐,位于社区内凤凰佳园小区老年助餐点的工作人员便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在享受用餐补贴后,老人每餐仅需支付4元,助餐点还会根据她的口味对菜品进行调整。
2019年,雨花区出台政策,在全市先行试点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投入130万元建成15个老年人助餐点,以“个人出一点、机构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运营模式,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养老机构食堂承接的方式,构建“社区助餐+送餐上门”养老助餐服务体系。目前,受益老年人达3.6万人次。
针对养老服务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问题,雨花区还出台《体球网建立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制度的通知(试行)》,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按照在岗工作年限给予岗位补贴。从业人员在雨花区同一养老机构连续工作满1年的,从次年开始每人每月补贴50元,工作年限每增加1年每月补贴增加10元,切实提高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待遇。
搭建平台 让供需“有商有量”
如何高效整合各类养老资源,为养老服务供需双方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雨花区积极搭建对接交流平台,组织召开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会,邀请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及街道、社区现场交流沟通,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雨花区民政局局长章波表示,一方面,街道、社区根据自身可利用的闲置资源和老年群体需求,精准选择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入驻;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也可以根据自身服务特色与街道、社区进行深度接洽,最终通过搭建平台、有商有量,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这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了市场与群众的欢迎。砂子塘街道老年人多,医疗、就餐需求迫切,街道引进和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辖区内多个社区老人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圭塘街道雨花家园社区、美林景园社区低龄老年人多,文化生活需求多、要求高,他们引进福轮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营造了雨花老人“夕阳红”的温馨氛围。
为降低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成本,雨花区民政局还鼓励各社区将闲置资源用于开展养老服务,依托街道、社区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为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近两年来,由闲置资源改造新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35处。
截至目前,雨花区共有养老机构15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1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82家,形成“区有福利院、街镇有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有养老服务站”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服务提质 让养老“有求必应”
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雨花区从多个维度同时发力,让“养老”变“享老”。
家住雨花亭街道正圆社区的特困独居老人张爷爷行动不便,他通过雨花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一键“下单”,助老员定期上门服务,为老人打扫卫生、做饭,并为老人测量血压、理发。近年来,雨花区发展“订单式”养老,通过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辖区内的独居、高龄等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实现24小时接收、转介、处理老年人需求信息和紧急呼叫。同时,鼓励支持品牌机构承接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定期探访、助餐、助医、代购等服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还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社会组织探索“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倡导低龄老人参加“邻里守望互助,以老助老”志愿服务,推动低龄老人“老”有所为、高龄老人“老”有所养。
为充分满足社区老年群体的需求,雨花区还积极探索将养老床位“搬进”家中。针对低收入困难老年群体,在老人家中安装适老化设施设备,提供专业上门服务,让困难老人也能足不出户享受到贴心的养老服务。
雨花区在养老服务方面谋求精准施策,不断推陈出新,让每位老人的晚年生活有甜头、有盼头。据章波介绍,下一步,雨花区将在政策保障上继续发力,全力推进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提升线上线下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让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安心的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