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发掘红色地名中蕴藏的精神力量

时间:2021-11-0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孙彦川 通讯员 林晓渊

家有家风、家史,乡有乡风、乡史。地名故事常常是乡风、乡史的缩影,是留住乡愁、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依托。

福建省84个县级行政区中,有69个革命老区县(市、区),其中有36个县(市、区)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宣传推广是最好的保护。为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福建省民政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十佳红色地名故事”推选活动。让我们透过这次推选,去感知红色地名故事中蕴藏的精神力量。

“发坑村”的故事:

在党的领导下日子越过越红火

上杭县才溪镇发坑村原名“银坑”,曾经是富饶和乐的地方。清末民初,土豪劣绅与官府相勾结,压榨银坑群众,不少人背井离乡、做苦力,生活日益艰难。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唱道:“三餐吃的米糠饭,夜晚无被钻秆窿。”人们认为该村走了霉运,便称其为“衰坑”。1929年7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包括“衰坑”在内的才溪乡人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了人民政权。

“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主席开展的著名农村调查。毛主席在调查时得知‘衰坑’的变化,建议说衰坑这个名字不好,我们苏区应该兴旺发达,不如改为发坑吧!”上杭县民政局工作人员李世文说,“我的爷爷就是烈士,所以我对苏区地名文化故事非常关注。红色地名故事推选,对红色基因传承和地名文化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毛泽东将“发坑”这个新村名正式写入了《才溪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和古田会议会址现已是龙岩红色教育的两块招牌。外地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想看看毛主席做过调研的地方。”李世文说。

现如今,我国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发坑村人均年收入也达到2万余元,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了。《“发坑村”的故事》在“十佳红色地名故事”推选中名列第一。

“我们请了省委党史方志办的专家参与故事评审,对故事的客观真实性严格把关,对故事的生动性和流畅性、事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等反复推敲。省民政厅将以此次推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负责人说。

“树海”的故事:

把老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力量

《话说南靖“树海”》在此次推选中名列第四。

“树海”位于博平岭山脉南坡,跨越南靖县南坑、船场、书洋、梅林四个乡镇的几十个行政村。1942年,中共闽南特委将一批党的骨干分散隐蔽在此,以待时机。1945年,武装工作组在此发展游击队员,并消灭民团、土匪,打击豪绅恶霸,开仓分粮,将当地建设成为闽南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情报中枢。1946年初,中共闽粤赣边临委书记魏金水到此指导工作,看到万顷树林如澎湃的海洋,将其命名为“树海”,“树海”便成为南靖县山区的别称。

史料显示,通过“树海”地下交通网络,中共闽南地委从南靖县、平和县、永定县(现龙岩市永定区)为根据地的游击队战士输送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用品和给养。同时,闽南地委还在当地农村架设电台、出版闽南地委机关报《前哨报》,培训青年学生和地下党员,为闽南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闽南地委于1947年初进驻“树海”,领导闽南各地的革命斗争,直到1949年9月南下才撤离。

“福建省正在推进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并提出了‘红色’和‘绿色’相结合的理念,即通过红色引领夯实基层组织,通过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在此次推选中担任评委的《红土地》杂志社社长王凡凡说:“入选‘十佳’的村庄多数已建立了村史馆,努力讲好本村的红色故事,以教育后代。”

当地史志工作人员围绕南靖“树海”革命故事出版了《树海风涛》《南靖人民革命斗争史》《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等作品和画册。

“南靖‘树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党史教育基地,宜发展红色主题旅游,开发红色主题研学路线,将红色地名文化发扬光大。”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曾怡建议。

柏柱洋的故事:

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激励后辈干事创业

柏柱洋位于福安市溪柄镇东南方,曾是闽东苏区的红色首府。以柏柱洋为中心,闽东苏区鼎盛时期管辖约1880平方公里的地域,建有800多个乡级苏维埃政府,发展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点。

“柏柱洋被誉为‘闽东延安’,形成了完整的政权体系,设有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等,成为闽东苏区的指挥中心,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溪柄镇宣传委员李爱苹说。

此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叶飞等曾在柏柱洋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的分田斗争,使广大劳苦大众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闽东红旗报社、红军军械厂、红军医院等红色机构也在柏柱洋建立起来。

“在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中,闽东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终赢得了胜利。”王凡凡说。

在柏柱洋,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正激励着当地群众干事创业。近年来,葡萄园、茶园、农业观光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柏柱洋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擦亮了闽东苏区红色品牌。现如今,每年都会有各地党政机关干部职工、青少年等慕名而来,开展重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歌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李爱苹说。

据了解,柏柱洋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旅游规划名单,中共闽东特委旧址已成为全国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亦获评为国家3A级景区。闽东苏区革命纪念馆、闽东革命烈士陵园均坐落在柏柱洋。

“厦门市鼓浪屿岛上的中共福建省第二次党代会会址曾家园、存有300多条红军标语的永安市马洪村等红色地名故事,也得到评委一致青睐。这些推选出来的红色地名故事,将来可以进入中小学乡土教材!”王凡凡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1.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