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雨点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为4242.4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资金1367.8亿元;为470.7万特困人员发放救助供养资金347.5亿元;实施临时救助616.6万人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358.9万人。
民政部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共摸排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692.1万人次,共有240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占易返贫致贫人口总数的46%;基本建成全国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积极推进跨部门协同联动,开展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
一年来,全国民政部门高举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体球网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逐步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使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救助政策更有力度
这一年,民政部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优化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办理流程,推进了低保制度城乡统筹;修订《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完善了认定条件,适度拓展了对象范围。各地民政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截至11月底,全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优化完善了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和流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居民陆学炼为方便给孩子治病,举家迁至南宁市,一家4口住在一个出租房内,仅靠陆学炼打零工维持生计。在社会救助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当地的街道办事处仅用15天就完成了陆学炼低保审核审批的全部流程。
在全国,像陆学炼这样“人户分离”的情况有很多。为了避免困难群众在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往返奔波,也为了让他们能及时获得救助,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在居住地就近申办低保。
这一年,为缓解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各地积极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用足用好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全面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政策。截至目前,在全国实施临时救助的616.6万人次中,非本地户籍救助对象有5.6万人次,同比增长69.2%。
这一年,民政部部署各地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根据困难群众实际情况,按规定将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或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
这一年,民政部在全国54个地区围绕党建+社会救助、服务类社会救助、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等开展改革创新试点,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这一年,民政部加大慈善组织参与“救急难”工作支持力度,引导行业组织建设政府救助资源、慈善组织救助项目、困难群众救助需求有效对接的载体,提升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截至目前,天津、内蒙古、安徽、江西、山东、湖北等地“救急难”工作已全面铺开。
兜底保障更加稳固
这一年,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扎实推进,主动发现机制不断加强。民政部在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数据归集基础上,对全国低收入人口进行全面摸排,基本建成全国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归集了5700多万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实现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全覆盖。各地民政部门以大数据为支撑,拓展应用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逐步完善低收入平台的监测预警功能;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对未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开展入户摸排。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大救助信息系统数据比对时,发现月河街道居民王小鸣肢体二级残疾,自负医疗费达5万多元。于是主动上门走访调查其困难情况,经核查确实符合低保条件,在对他进行低保兜底保障的同时,还通过“一事一议”给予1.5万元的临时救助金。王小鸣能快速获助,得益于浙江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共享了医疗、大病、残疾人补贴、失业人员、公租房等信息,对大病大额支出进行动态监测预警,筛查出可能符合重病重残单人户低保、支出型贫困条件,急需救助的困难群众。
类似这样及时、精准的救助举动在全国遍地开花。江苏省南京市、山东省德州市等地利用大数据分析比对开展主动发现、实时监测,将风险预警信息推送至基层工作人员,综合研判、智能匹配帮扶救助措施,各部门联合救助,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
这一年,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帮助困难群众巩固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保证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民政部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低保边缘人口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深入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落实,集中整治低保金管理发放不规范等问题,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一年,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上下互动的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指导各地保持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畅通,按流程受理群众政策咨询、求助,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服务更加暖心
这一年,民政部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先后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多个省份,深入社区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实际困难和诉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年,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开展面向特殊困难群体的“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细化实化11项具体措施,通过走访慰问、全面摸底排查、适度提高救助标准、规范救助资金发放管理、加大宣传及信息公开力度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传递党的恩情。截至11月底,累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081.4万人次,支出慰问资金16.1亿元,帮助解决个案问题14万个。
在广东省广州市,市民群众仅需“一证(身份证)一书(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即可在线刷脸申请社会救助。对新申请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业务,通过图片、视频、录音等非接触方式辅助开展“入户调查”、提供相关证明,简化审批审核程序。对已在册的社会救助对象,通过申请人承诺、自我申报等方式,延长其保障待遇。今年,广州市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制定困难群众“服务清单”,实现群众需求“刷脸”申请、“指尖”办理,有效提升救助服务效率。一系列便捷又暖心的举措,彰显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民政救助的温暖。
这一年,为做好受灾情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民政部指导地方对因灾情或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情况紧急的实施“先行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加强对社会救助对象的排查巡访力度,重点了解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情况,确保困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10月,山西省对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5万多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975万元;11月,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4省份对受暴雪冰冻灾害影响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2.2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含实物折款)863.5万元。
这一年,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在为推进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而积极努力。建立城乡统筹、资源整合、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每一次进步,都传递着为民爱民的民生温度。
政策更有力度,兜底更加稳固,服务更加温暖,2021,在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年头,全国民政部门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奋力书写兜底保障的暖心答卷。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