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西藏自治区儿童福利机构和特困供养机构数量较少,乡镇、村较为分散,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特别是乡镇财力有限,使孤儿收养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2015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有意愿的五保对象全部在县以上集中供养机构集中供养和所有孤儿全部在地市以上集中收养”的目标,这一目标被称作“双集中”。6年过去了,4846名孤儿如今生活得怎么样?落实“双集中”要求的过程中,孤儿集中收养的效果如何?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连线了2家儿童福利机构。
拉萨市儿童福利院
遇到妈妈,既幸运又幸福
2013年是拉萨市儿童福利保障的一个分水岭。“2013年以前,拉萨市没有公办儿童福利院,只有8所民办孤儿院。”拉萨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诺布卓玛告诉记者,“这些孤儿院基础条件差,安全隐患大,财务也没办法监管。为了保障孩子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市政府下定决心建一所公办儿童福利院,更好保障这些儿童的生活。”
2013年2月,占地面积12亩的拉萨市儿童福利院建成投入运行。8所民办孤儿院共计156名孤儿被接入拉萨市儿童福利院。“刚运行时,因为孩子们来自不同孤儿院,年龄差别大,集中在一起非常不好管理。”诺布卓玛介绍,为了给孩子们选择更加合适的照顾模式,他们做了很多尝试,并于2015年正式确定了家庭式养育模式。也正是这一年,自治区“双集中”政策开始实行,拉萨市儿童福利院将市属八县(区)的社会散居孤儿全部集中到院里,孩子猛增至360余名,院占地面积扩建至83亩,设置床位560张。
院里将这360余名孤儿分成18个爱心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名全职妈妈和17-20名孩子组成。为了留住妈妈们,儿童福利院想尽办法申请公益性岗位,逐年提高待遇,妈妈们的工资从不足1700元涨至现在的6000余元,“我们院里妈妈岗位基本没有人员流失。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诺布卓玛说。
这些妈妈们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感情。“我从2015年就带着这些孩子一起生活,最早是23个,现在有4个孩子已经大学或中专毕业,离开福利院外出工作了。”一号家庭的洛桑卓玛妈妈向记者介绍。
共同生活的6年里,洛桑卓玛妈妈对每一个孩子都倾注了心血。“孩子们刚来时,习惯都不太好。放学回来不写作业,晚上不洗脸、不洗脚,经常为了吃东西、看电视而吵架……每件事都需要我盯着。现在就不一样了,他们回来会自己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写作业,互相检查,感情好得不得了。每个孩子都很懂事,也有礼貌,家里来客人会主动上前打招呼、端水倒茶。”说起自家的孩子,洛桑卓玛妈妈话语里充满自豪。
孩子们也都很爱妈妈。小贡在外地上学时特意买回了一条保暖围裙送给妈妈。“她说让我冬天别冻着了。我真的很感动。”说起这件暖心事,洛桑卓玛妈妈仍然有些小激动。
在甘肃兰州上大三的小贡来自民办孤儿院,她很有感触地说:“我能遇到现在的妈妈,既幸运又幸福。”
昌都第二社会福利院
从县里到市里,她有了二次生命
与拉萨市儿童福利院不同,昌都第二儿童福利院养育的644个孩子中,集中收养的孤儿有406名。
这个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儿童福利院,占地36514平方米,设置800个床位,是集孤儿养育、教育、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院内设有室外活动场、图书馆、电脑室、舞蹈室、阅览室、保健室、洗衣房、食堂等设施。“昌都市有两家儿童福利院,我们主要照顾小学及以下年龄段的孩子。”昌都市第二儿童福利院院长德拉说。
在这里,也同样实行爱心家庭管理模式。现有30个爱心家庭,每个家庭由一名爱心妈妈与8-12名孩子组成。房间是三室一厅一厨一卫一阳台,客厅里摆放着藏式沙发、茶几、电视柜、电视、空调,各类物品一应俱全。爱心妈妈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行为规范、心理辅导等日常管理教育工作。
“从县里过来的孩子们,从初来时的胆怯、不适应,到现在的活泼、自信、开朗,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德拉说。“尤其是那些患有重病的孩子,他们在这里相当于有了第二次生命。”
来自察雅县的小洛松,今年刚9岁。2018年被转入昌都市第二儿童福利院时,光着头,两腮肿大,像个小男孩,“她被诊断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肺部感染。”由于洛松卓嘎的情况十分危急,德拉立即安排医务人员陪同她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治疗,在成都化疗、住院将近一年。
“后来医生告诉我们,化疗已经没有作用,建议我们带她回家好好静养。”于是,德拉将小洛松接回院里,为她寻藏药、加强营养,用尽各种方法帮她调理身体,并配备爱心妈妈专门照料她。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和凭着自己的顽强毅力,小洛松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与正常人无异,自理能力很强,目前已经就读小学二年级。“如果没有集中供养政策,没有把她从县里接出来,以县里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小洛松活不了这么久。”德拉感慨地说。
记者连线的两家儿童福利机构,只是西藏自治区孤儿集中养育工作的缩影。据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处处长王大军介绍,如今在西藏,已经实现了孤儿集中收养率100%的目标,让孤儿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多体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