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养、治、教、康”一样都不能少

时间:2021-05-2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路曦

近年来,江苏省民政厅在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转型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是将全省集中养育儿童的福利机构从63家精简到41家;二是于2020年10月联合省编办等14部门出台了《体球网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意见》;三是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省级福彩公益金1000万元,带动地方配套2亿多元,用于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设备配置;四是积极主动链接医疗、教育、康复等资源,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从“院内办院”向“开门办院”转变,使“养、治、教、康”更好地惠及社会困境儿童。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集中养育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质量,“养、治、教、康”一样都不能少,更加有效地保障了孤弃儿童的健康成长。

近日,记者连线了无锡市、常州市、徐州市集中养育儿童的福利机构,探寻孤弃儿童和社会困境儿童的点滴生活。

由“养活”到“养成”

进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满院的风车编织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一楼活动室,孩子们正在进行体育康复训练。每个孩子由两名社工搀扶帮助,跳绳梯、模拟爬坡,孩子们步履蹒跚却都在很努力地完成训练。

今年10岁的小惠,6年前因父母遗弃,被派出所民警送到了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刚到中心时,小惠就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看着她有些发呆,工作人员赶忙把她搀扶起来坐到椅子上,热情地与她沟通。可她只能回复简单词语,吐字不清、无逻辑性,也无法独立完成坐、站、位移等肢体动作,入院评估后才得知她患有痉挛型双下肢瘫痪。这种疾病基本无法治愈,需要经过漫长的康复治疗或许有所改善。

“类似这种孩子,需要一对一地制订大肌能训练计划,全方位改善她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生活自理、沟通交流、社会交往及智力认知等能力。”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副院长金峰告诉记者,“康复师需要运用多种康复知识融合,以引导式教育为主线,穿插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治疗ST、理疗等方式为孩子进行治疗,每2-3个月为孩子做一次全面的详细评估,根据实际效果调整计划。为了让保育员和老师之间零空白对接,福利院实行24小时‘养、护、康’一体化照料。”

一年、两年、三年……小惠从最基本的肢体动作都需成人辅助,到如今能够独立或在少量帮扶下坐或站、上下楼梯、穿衣脱鞋、如厕等,沟通、社交和认知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通过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保障,把孩子养活,再通过科学营养配比和悉心照料,把孩子养好,还要通过康复训练和专业教育手段,努力把孩子养成。”金峰恳切地说。

目前,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生活的200多个孩子,基本是重残孤弃儿童,“养护教”“养护康”“养护育”三个一体化项目,覆盖了院内所有儿童。每个项目团队为固定的班组儿童提供养护照料、康复矫正、特殊教育、体育训练一体化的服务和综合性照料,使孩子们都能得到关注和专业服务。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也实现了“安全零事故、院内零死亡、日间零卧床、康教零缺失、个案零遗漏”的“五个零”养育管理目标。

由“院内办院”向“开门办院”转变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49年,是徐州市民政局所属集老人、儿童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多年来,徐州市社会福利院不断受到理念、管理、技术、人才、模式和资金等条件的制约,亟须创新寻求出路。

2008年,福利院建设了徐州市儿童福利院儿童康复中心,扩展了福利院的服务范围。2012年,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新建了儿童福利院,将其中一层近60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儿童康复中心,购置大量的先进设备与设施。为了提升儿童康复中心的社会效益,解决徐州地区残疾儿童康复难的问题,福利院扩大儿童康复中心的服务范围。除为徐州地区的孤弃儿童提供服务外,社区家庭的残疾儿童也被纳入服务范围,充分发挥了公共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小程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1岁半时,父母发现他不爱哭闹,也不积极学说话,便带着他前往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检查。经诊断,小程为“发育迟缓”。在之后1年多的时间里,小程的父母不断寻找合适的康复治疗点。经人指点,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可以帮家庭困难的残疾孩子进行康复治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父母带着小程来到了福利院。

刚到福利院,小程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显得有些自卑。“他不像其他同龄孩子似的爱出门,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闷闷地待在家里。”康复师了解小程的情况后,迅速帮他做了入院评估,并制订了专属的康复治疗计划和心理辅导。

之后,小程的妈妈每天带着他到福利院做康复治疗。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小程就从只能说出简单叠词到可与人进行日常交流、讲短篇故事、进行互动游戏。尽管言语清晰度还有待改善,但是小程的变化让父母高兴得不得了,对福利院的付出由衷地表示感谢。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助理王胜钦介绍道:“福利院坚持‘开门办院’,与社会力量开展儿童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方面的合作项目。他们的参与为福利机构带来了儿童医疗、康复、特教及管理经验,提供了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了福利机构业务管理能力。而且,这些康复治疗都是在残联的指导下开展的,残联还会根据儿童残疾程度每年给予相应的补贴。”

由“收养照护”向“脱贫攻坚”拓展

为加快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贫困家庭重病和残疾儿童生存状况,2018年初,常州市委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确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常州市儿童福利院专业人才队伍和设施设备,面向全市范围免费为贫困家庭中3-12周岁的残疾儿童开展“养护康训”一体化服务项目,实现服务对象由“收养照护”向“脱贫攻坚”拓展。

小宇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儿,智力残疾二级。家人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唐氏综合征是什么疾病,只知道孩子需要康复。可小宇妈妈身体不好,家庭经济困难,也没有时间陪小宇去康复训练,听说常州市儿童福利院“养护康训”项目可以将孩子全托,就带着希望来了。

2018年底,小宇刚入项目时,只会叫“爸爸、妈妈”,常常面无表情,不与他人交流。有了工作人员的耐心陪伴、参加了丰富的活动,让小宇的脸上溢满了笑容。现在,他可以叫出项目内小伙伴们的名字,见面时会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会握笔完成简单的填色游戏。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困难会主动帮助。在学习活动中,课前会帮老师摆放器材,上课时会主动举手,勇于展示自己,课后会帮老师收拾器材。在身体素质测评中,他的耐力、速度、力量、灵敏和爆发力都有很大进步。

随着小宇的不断进步,小宇的父母对“养护康训”项目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在送回小宇时,总会叮嘱:“要好好听老师的话,爸爸妈妈下次还来接你。”并满怀感激地向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

常州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胡英介绍,在不改变监护人(即生身父母)法定义务的前提下,常州市儿童福利院采取日托、周托或全托的方式,为51名困难家庭残障儿童免费提供阶段性的全方位“打包服务”。其中“养护”板块为14名儿童提供24小时养育护理,“闲暇时光”板块为35名儿童提供早晚间休闲活动陪伴与指导,“康训”板块为37名儿童开展康复体能、言语及认知训练。家长普遍反馈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满意度达到100%。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5.2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