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铁腿书记”带领村民过上好光景
——记“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宁启水

时间:2021-05-1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翟 倩

一双草鞋,一个背篓,陪着宁启水走遍了安家门村周边方圆百十里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他服务村民的点点滴滴。

今年56岁的宁启水,是陕西省山阳县南宽坪镇安家门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担任村干部的30多年里,他与秦岭大山深处的486户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通电、通路、通水、通讯、帮扶、脱贫,这个生长在大山里的质朴汉子,正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村民奔向幸福。

15年80000公里

为通电,他把肉腿走成“铁腿”

1988年,23岁的宁启水当选为裙子沟村(后合并为安家门村)村主任,2011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起了整个村子的生计。裙子沟村百余户村民遍布山梁沟底,村民照明靠点油灯,吃水靠老天,出行靠腿脚,生活极为不便。

“身为村主任,就得为老百姓的生计想办法。”那些年,宁启水没少为村民的生活犯愁。

1997年,政府和村民共同集资为裙子沟村通电。宁启水从小在山村里长大,深知村里人的不易,“能用上电是村里几辈人的盼望。”

可在当时,没有大型起重机,怎么把十米长的水泥电线杆运到山顶?电管站的工作人员犯了难,施工也一度停摆。

宁启水偏不信这个邪,他带着数十个精壮小伙儿,从山顶放下几根粗绳绑住电线杆、变压器等,硬是凭着人力将这些物料拉上了山。后来,他还带着群众翻山越岭背来建材,在供电区域中心处的山顶建起了配电室。“我是山里长大的,背重物走这点山路小意思。”宁启水说。

村里的电顺利通上了,看着家家户户亮起的电灯,宁启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看着宁启水这么有干劲儿,又能带动群众,电管站的负责人建议让他担任电工。1999年7月,宁启水开始负责裙子沟村及周边十里沟、东台、万佛山等4个村子的电路维修、抄表收费等工作。

对城里人来说,抄表不是件难事。可宁启水负责的这4个村子,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且不通公路。486个用电户散落在海拔1700多米的高山峡谷之间,最远的万佛山村来回一趟得近百公里。

每月一次的抄表收费,宁启水要步行380公里以上,赶上冬天下雪,走走停停来回要15天。“偶尔一次两次还行,长时间我可受不了。”宁启水的同学杜同茂说。可宁启水毫无怨言,就这样坚持了15年。直到2014年,全村电网升级,村民能通过网上或手机缴费后才停止。

身为电工,线路维修也是宁启水的工作范畴。“这么多年来,每次刮大风、下大雨,我都担心电力设施出问题。”由于万佛山、裙子沟等村交通不便,电力设施比较落后,遇到恶劣天气时,宁启水一听见电话铃声就心跳加速。

2010年初的大雪,把山上的电线压断、电线杆压倒,宁启水没日没夜,带领工作人员抢修40天,终于将电力恢复;2010年7月,洪水冲进十里沟村,连配电房都被水淹没,在场没有人敢进村,宁启水第一个进村排查,奋战了半个月才将村里的电力恢复;2012年夏天,山阳县连续多日大雨,多处电力设施受损,为了排查全村农作物、居民用房安全、用电损失等情况,还是宁启水穿起草鞋、撸起袖子,翻山越岭对全村所有组、户一一排查,记录险情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这么多年来,宁启水一直将村民用电当作大事,“电是山里人生活的基本保障,我没有理由不为大家做好服务。”2014年1月29日,已是腊月二十九,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家烤着火、聊着天,等待大年三十的到来。在外奔波的宁启水好不容易回到家,还没喘口气,就接到电话,说是他管辖的新扒组停电了,“马上就大年夜了,没电就看不了春晚,这个年都过不好。”宁启水毅然背上工具踩着没过脚踝的雪直奔新扒组。新扒组山高路陡,整个冬天都是积雪厚冰,好不容易才爬上山,排查原因,原来是雪太大,把进户的电线压断了。帮村民修好了电,宁启水却在下山回家途中发生了意外。“踩冰上了,摔了一跤,腿部骨折。很不巧,受伤的地方上下都没有人家。”宁启水说,“幸好,遇到两个在外打工的村民,连夜上山赶回家过年,看到我走不了了,把背包往岩石缝里一塞,把我背到了最近的村子借宿。第二天一早又抬着担架把我送到山下医院。”

在这么多年的抄表收费、维修故障中,他被马蜂蜇过,受过深山里野猪、毒蛇的惊吓,还被猎人的兽夹伤过,但他始终无怨无悔。村里有人统计过,宁启水15年走过的路程,足够8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因此而获得“铁腿”的雅号。

从13公里水泥路到便民桥

为致富,他为村民们打通“出路”

安家门村地处秦岭南麓,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路不通是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生活、影响群众脱贫的难题。宁启水深知,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从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十里沟村村民多,经济作物丰富,但受限于地理位置,通往该村的乡间公路每到夏天就会被洪水冲塌,不仅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时也造成资源损失。

为解决公路难修的问题,宁启水一方面筹措资金,另一方面找专业的勘探团队对道路进行勘探设计。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终于修成了一条6.3公里长、既宽敞又安全的乡间公路。

“道路修到家门口,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时加快推动了村民的脱贫致富。现在十里沟村的药材种植、土鸡饲养等产业逐渐繁荣起来了。”宁启水高兴地说。

同样的事情,东台、西台村的村民感受更深。

东台、西台村120多户人住在山上,群众生产生活很是不便。“村里的路是2.5米宽的一条土路,只有农用三轮车能通过。”宁启水说。

村民过去背黄姜下山卖,得走一个多小时,卖完后再把买回的化肥背上山。“上山背化肥,下山背黄姜;双腿打颤颤,两眼泪汪汪”曾是村民的真实写照。

2018年,宁启水被选为陕西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村民们受够了路不通的苦,找到宁启水:“启水,你是咱的代表,可得把咱村里的情况反映上去啊。”

宁启水专门到县里反映了村民的出行难题。当年底,施工队来拓宽土路,铺设水泥,到2019年8月,一条4.5米宽、7.1公里长,投资100多万元的通组水泥路终于修好了。

如今,路修通了,村民出行方便了,生产生活便利了。村里种植了十多亩黄姜的种植大户鲍开华笑着说:“以前路没修好,只能开‘小蹦蹦’往山下拉,遇到雨雪天滑坡,车上不去,得靠人一篓一篓背下山,几万斤的黄姜得背到哪个年月呦。如今,路修好了,卡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方便得很。”

安家门村依山傍水,一条金钱河将全村一分为二。鲍家湾、罗群凹等地的村民要下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过河,二是绕行七八里山路。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村民过河,村里安排了一名船工。1986年,河上修建了一条铁索桥,桥上简单铺设着木板,这在当时确实解决了村民的过河问题。

虽然村里每年都会对铁索桥进行维修,但村民每次过河仍心惊胆战,尤其遇到大风天气,铁索桥随风摇晃,非常不安全,还偶有村民过河时被风从桥上刮下来的事件发生,幸亏被水冲到了岸边,没有生命危险。“这可不行,村民的安全是第一要务。”宁启水下定决心一定要修一座结实、安全的水泥桥,彻底解决村民过河难的问题。

他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递交申请,终于筹到资金,修建起了一座3.5米宽的便民桥。“为了修这座桥,宁启水协调了很久。一方面要在冬季枯水期建桥,另一方面要考虑下游水坝蓄水发电,宁启水两头跑忙了好几个月。为了赶工期,他还下河和工人一起干活,冬天刺骨的河水,等他上来时,嘴唇都紫了,整个人都在打哆嗦。”安家门村党支部书记周泽林说。

“只要能让村民们得实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宁启水感慨地说。路修通了,安家门村的产业发展更加顺畅,在宁启水的带领下,全村共种植中药材1700亩,养殖土鸡、土猪2.5万只(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美。

8个背篓5吨物资

勤入户,他成了村民们的贴心人

在安家门村,村民有事都愿意和宁启水唠叨几句。他与村民交情怎么这么深?还得从他当电工抄表收费时说起。

“当电工要入户,这也是我们村干部了解群众生活的机会。哪户生活有困难,谁家光景过得好,我心里有一本账。”宁启水说。

山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如果要购置物资,村民下山上山来回要走一整天。有的老人背着重物走得慢,不能在天黑前返回,还有可能要在山下借宿。生长在大山里的宁启水深知村里人的不易,每次上山抄表收费时,总会背着一个大背篓,除了放电工器具外,就是为山上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免费捎带的油盐酱醋、大米、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农忙时节,背篓里还会多出化肥等农业用品。

多年来,宁启水给群众背送的物资累计重量5吨以上,用坏了8个背篓。村民们看到他总会叫一声“背篓电工”。

住在万佛山顶的盛庆全老人,一年难得下一次山,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宁启水给捎带背上来的,老人说:“那些年多亏了启水,地里栽的菜秧子、吃饭用的油和盐,都是他每个月免费背上来的,给我们这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帮了大忙了。”

翻看宁启水的大背篓,有脚扣、电线、扳手、老虎钳等工具,有洗衣粉、肥皂等日用品,有油盐酱醋等生活品,有辣苗茄秧、扶贫技术指南等农产品和书籍,还有小学生的笔记本等,每次都满满当当的,大约重40公斤。

有的人家硬是要给些运费,宁启水急了:“我不是凭这挣钱。当村干部,为乡亲做点事,这是应该的。”实在拗不过老人的挽留,他就吃一碗老人做的白水面。

正是这背篓背出的感情,让村民们信任宁启水,跟他拉近了距离。

随着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程稳步推进,安家门村也开始了移民搬迁工作。宁启水带领村委会成员实地走访,挨家挨户宣传政府政策,鼓励大家异地搬迁。有的村民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充满留恋,他就从各方面讲异地搬迁的好处。出于对宁启水的信任,全村共实施异地搬迁92户,危房改造22户。搬进新家70岁的吴风贵对比现在和以前赞不绝口:“怎么也没想到,新农村这么好,买包盐、买点药啥的方便太多啦。”

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启水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他和村党支部成员确定了重点从“美、精、强”三字入手,擘画乡村美、产业精、支部强的乡村振兴新蓝图。

针对个别老百姓家中不通自来水的情况,他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要水管,面对没有资金的情况,他发动村民自己动手铺设水管,实现了全村安全饮水百分之百覆盖。

作为电工,他对所管辖村百姓用电问题十分用心,通过努力,实现了电力入户(农网升级改造)百分之百。架设了4.6公里的高压线路,把动力电拉到了组上,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用电状况,还为村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提供了保障。

安家门村信号弱,村民常常找着信号打电话,宁启水联系通信公司,新建通信基站一处,大大方便了村民的通信需求。

针对办公设施不足问题,村里新建三层五间村办公室一座,标准化卫生室一所,文化活动广场两处,民居环境改造120户。

在宁启水的培养带动下,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青年共产党员涌现出来。2019年,32岁的周泽林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宁启水任副书记。

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宁启水数十载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周泽林评价他是个默默奉献、敬业负责的人,可他自己却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工,一名平凡的村干部。从小在山里长大,为乡亲们出分力是我应该做的。看着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我心里也舒坦。”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5.1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