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部署,并对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此,本报特邀请学者、基层工作者谈谈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访谈嘉宾:乔太平?湖北省荆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张继军?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石?路?上海市崇明区东平镇党委副书记
主?持?人:陈丽英?中国社区报记者
着力衔接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乔太平: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只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更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着力政策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首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同时要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区域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工作机制。
着力产业衔接。做好产业衔接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应有之义。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短平快”的扶贫产业向长效高效转变,避免短期行为。另一方面,要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培植特色品牌,要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增值和提高产业带动脱贫致富效能。
着力人才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行科技下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支持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建立一支新型农民队伍。
张继军: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但更重要的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所以必须注重政策发展的延续性,尊重地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确保两者有效衔接、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真正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此外,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发展目标,需要发挥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体的共同作用,尤其需要发挥农民群体的主体性,不折不扣落实目标任务。要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需要对多方主体参与的效果进行评估,要建立科学、细致的立体化考核体系,将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意见吸纳进来,推进制度机制变革,实现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体的共赢。
石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发展,应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在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方面,要让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角、“科普创新屋”等阵地真正发挥作用,提供农民所需要的知识。在活跃农村科普宣传形式方面,可以在田间地头设立应季应市的“科技情报站”进行温馨提示、在农村宅基地上创办“睦邻科普点”,并利用农村节日风俗赶集人流多的契机上演“科普小戏”等,让宣传真正有效果。最后,还需丰富农村科普内容。
只有农民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愈发巩固,农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从进一步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也确实需要科普的有效投入与辐射,造就产生一大批活跃于田间地头的“明白人”“新农人”。
易地搬迁关键要在“融入”上使劲
记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是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该如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以及确保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
乔太平: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关键是要在“融入”上使劲出力。推进生活融入。生活安定了,移民才能定下心来,重建幸福美好生活。首先要住得安心,集中安置并不是简单地让移民住进安置社区,在兑现有关住房资金帮扶的前提下,要综合考虑子女上学、就医及出行等问题,尽量为广大移民提供便捷服务,让他们通过搬迁前后的对比,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推进社会融入。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居民面临就业转型、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心理认同等社会融入问题。各地方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做好后续扶持,高度重视政策性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制定并实施区域内统一规范的各类搬迁移民政策,做好针对移民的各类培训,扶持移民领办或参与各类市场主体活动,多渠道促进就业,稳定收入来源。引导和组织移民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增强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升其归属感。
推进文化融入。文化融入是最根本的融入。消除城乡偏见、地域障碍,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相互融合。搬迁移民要将优秀传统特色文化带入新社区,通过表演、交流等形式进行传播。同时也要培养城市生活习惯,城市居民和企业要主动热情,给移民更多人文关怀,增强社区凝聚力。
张继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更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为此,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从而增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的治理效能。
强化党的领导,引领社区治理。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健全党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中的组织体系,坚持居民需求导向,有效引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辖区单位积极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优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中的各种治理关系,实现协同共治。
促进群众参与,夯实社区治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的本质在于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更在于尊重群众意愿,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吸纳群众治理良策,共同建设新社区、融入新社区,不断营造有温度、有温情的未来社区共同体。
挖掘社会资源,助推社区治理。能人资源是促进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需要挖掘、组织、整合和利用多样化的能人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回应复杂化的治理难题。
激发活力有效促进乡村治理
记者: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您认为如何激发乡村自治活力,有效促进乡村治理?
乔太平: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认识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的重大现实意义,将乡村治理纳入社会治理、国家治理范畴,明确思路,扎实推进。
在治理方向上切实深化党建引领。从党的领导抓起,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完善村级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稳妥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乡村机构设置,健全综合执法体制,切实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
在治理体系上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完善社区(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加快完善农业农村立法,健全乡村法律援助机制,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注重道德实践养成,深化乡村德治建设。
在治理能力上立足全面提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统筹服务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乡村“互联网+”,推动信息乡村、智能乡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乡村。
张继军:做好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国家治理的有机构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发挥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优势。党的领导是做好乡村治理的根本保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乡村治理的根本发展。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领功能,还要发挥普通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其他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优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功能,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释放人民群众的能量,促进人民群众深度参与乡村治理。
深化制度机制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优势。深挖乡村社会优秀传统资源,释放村规民约治理功效,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增强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科学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有效实现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石路: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有序的乡村治理。激发乡村自治活力,需要创设更多农民说得上话、干得成事的平台。农村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通过组织形式多样、丰富有效的各种活动,使群众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担当起农村主人翁角色。乡村各类群众组织在乡村党组织领导下,应大胆创新,积极创设诸如“村民驿站”“农民议事坛”“农事大讲堂”等多样化的村民自治管理平台,集众智、汇众力、聚众心,有事共商量、做事齐努力。
加强乡村法治保障,需要不断唤起更多农民的法治意识。农村各级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营造村民学法知法讲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确立法治底线,用法治思维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进一步增强百姓的安全感。同时,乡村司法、综治组织,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强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运用法治手段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要努力探索乡村依法治理的新方式、新途径,积极依托“法律顾问进社区”“驻村法官工作室”机制,发挥农村调委会的作用,培养农村更多“法律明白人”,不断增强基层依法治理能力。
弘扬乡村德治正气,树立文明新风尚。要不断树立各种典型,弘扬先进人物精神,通过榜样的力量增强百姓的道德正义感。农村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五老”讲师团,让一些老党员、老红军、老教师、老干部、老先进开设“道德讲座”,为广大群众讲述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生动故事。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