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翻开窦乃兴的微信朋友圈,绿油油的菠菜、红彤彤的小萝卜头、黄澄澄的柿子椒,让人垂涎欲滴。这些大棚蔬菜,承载了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蔬菜村村民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窦乃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百名好支书标兵等多项荣誉。最近,又捧回了中央宣传部、民政部授予的“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光荣称号。
几十年来,正是在窦乃兴带领下,近6000名蔬菜村的村民,在海浪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耕耘着梦想,收获着希望,成就了“林海第一村”。
“蔬菜村”拉动“幸福村”
华丽转身
幸福是个啥滋味?
改革开放初期,蔬菜村还叫幸福村,高中毕业的窦乃兴是村里的团总支书记、民兵连长。回忆起那段日子,窦乃兴有点羞涩:“人多地少,大家收入低,离幸福还有那么点距离。”
村里虽不富裕,但粮食不缺、菜不缺,家家户户都有菜窖。“随便在地里种点菜,足够一家人吃的了。”窦乃兴告诉记者,有些村民脑子活,就多种点菜,等收获的时候推到市场上卖点钱。
窦乃兴盘算着,这也算一条不错的出路。可仔细一算账发现,夏、秋季蔬菜大量上市,卖不上价,有些甚至卖不出去。去掉种子钱、化肥钱,也就堪堪持平。换句话说,忙活了一年,收成却不咋地,没见着啥“闲钱”。
那会儿,村“两委”干部时不时就聚到一起,为致富想辙。发展产业、劳务输出、土地种植,一项项提议刚提出,就被各种各样的原因否决。
不少村民觉得,能不能用东北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做文章?看着农场大片的玉米、大豆,大家很是羡慕。可村“两委”干部一合计,发现此路不通:村里临近城区,人均耕地还不到两亩,就靠玉米、大豆、马铃薯,也就刚够温饱,“小康”想都别想。
1986年,28岁的窦乃兴被推选为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当时叫生产大队长)。上任后,窦乃兴一直琢磨,怎么才能带领村民致富,让村民也体验一下幸福的滋味。
看着眼前的沙土地,窦乃兴觉得,村民用土地做文章的想法没错,但方式得转变一下。露地蔬菜卖不上价,那冬天呢?在数九寒冬,吃上一口绿油油、清脆爽的蔬菜,那又该是个啥滋味?能卖不上价?能不挣钱?
在海林的冬季,要想种出新鲜的蔬菜,那就得建蔬菜大棚。“将来,在大棚里种菜,准能有个好收成。”窦乃兴跟村民们说。
一小部分村民已经开始建温室搞冬季韭菜生产,但规模小。“要技术没技术、要钱没钱,还想搞更多棚室,很难!”建蔬菜棚室的想法刚提出来,便遭到了不少村民的质疑。
彼时,窦乃兴已经把亲属、部分党员和自家生产的冬季蔬菜卖到了牡丹江市、哈尔滨市等地,尝到了蔬菜种植、经营的甜头。可窦乃兴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要想让全村人一起建大棚、种蔬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个样来。从村民们的质疑、村干部的讨论中,窦乃兴觉得,还是要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说干就干。窦乃兴鼓励蔬菜种植户和党员在自家地里率先扣棚,地膜防寒、夜间生火炉加温,忙得不亦乐乎。棚外,寒风呼啸,雪花飘飘。棚内,一茬茬绿菜长势喜人,大伙心里乐开了花。
虽已过去了30多年,但说起第一次带着党员们一起扣棚种菜,窦乃兴依旧有些兴奋:“第一茬绿菜卖出了大家意想不到的高价。”
让窦乃兴更高兴的是,组织菜农成立了绿缘蔬菜生产合作社,解决了部分菜农不懂技术、选择蔬菜品种和销售难题。就这样,窦乃兴走进了村民的心里:“这小伙,办事还真成。”
为了让菜农种菜享受幸福,幸福村经民政部门批准,更名为蔬菜村。更名后,村“两委”更加坚定了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并加大支持力度:凡是统一标准、同一时限内建起20栋以上棚室,每个温室给1.5万元、大棚给5000元的补贴。同时,由村集体出资、引资建设棚区的主要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
10多年过去了,窦乃兴的愿景初步实现:小小蔬菜村,陆续建起了3100多栋蔬菜棚室,成为远近闻名的“菜篮子海洋”。
为了拉动周边蔬菜产业发展,蔬菜村召开蔬菜产业发展推进表彰大会,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一时间,周边村子发展蔬菜种植的劲头十足。
“窦书记,把技术教给外村人,他们抢咱们村的生意,咱们的菜卖不出去,咋办?”对窦乃兴的做法,不少村民表示不理解。
“别着急,咱慢慢说。”窦乃兴耐心地解释:“蔬菜种植需要产业化、规模化,外地客商来拉蔬菜,肯定希望一次装满。咱们周边都发展蔬菜产业,打出名气了,外地的客商越来越多,咱们的蔬菜产业就更好做了。”
“窦小抠儿”和“大方人儿”的
矛盾集合体
捧回一个又一个奖杯、奖状,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可在蔬菜村上了年纪的老人心里,窦乃兴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号——“窦小抠儿”。
蔬菜村的老干部们还记得,创业时的窦乃兴是真“抠”:村委会的笔没水了,从来不舍得买新的,换个笔芯,接着用就是了。
海林市冬季寒冷,供暖从10月15日早早开始,来年4月15日结束。可窦乃兴硬生生给蔬菜村“两委”办公楼改了规矩:11月初开始供暖,3月末就停了,能正常办公就行。“一吨煤1000多块,少烧1个多月,能省下两三万块呢。”窦乃兴告诉记者。
多年前,村集体有一处位于黄金地段的旧厂房,被某单位看中,愿意出资30万元买断开发农贸交易市场,后又涨到50万元。可窦乃兴的“抠劲”犯了,坚决不同意:“要么合作开发,要么免谈。”
不少村干部摇摇头:“旧厂房放着也是放着,产生不了啥收益。哪怕买断了,这50万元的价格也真不低。”
可窦乃兴觉得,不能鼠目寸光,更不能做“一锤子”买卖。真要卖了,以后很可能就坐吃山空。再说,村里也没私卖公产的先例。
最后,对方只得同意和村里合作建市场。蔬菜村出场地、对方投资83万元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新兴农贸市场,双方财产分红、折股各半。市场投入使用后,村集体每年都得到了分红。
2008年,新兴农贸市场需要投资重建,合作方自愿退出。蔬菜村追加投入,重新建设2200平方米的高标准市场。
那年,窦乃兴和村“两委”干部们一起,仔细一算账,都乐坏了:该市场的产权房屋作价2000多万元,扣除总投资和退股的400万元,集体净剩资产1600多万元。
如今,新兴农贸市场每年收益几十万元。“这就是一只下金蛋的母鸡。”村里人都这么说。
窦乃兴告诉记者,要想过好日子,不精打细算不成,不该花的钱决不能花。不过,在村里的蔬菜种植户和年轻人眼里,窦乃兴却是个“大方人儿”。
“动辄几个、十几个蔬菜大棚,跟几个村民小打小闹露天种植不是一个路数。”窦乃兴笑着告诉记者,大棚蔬菜科学种植,不出点血、不大方可不成。
据村党委副书记康伟介绍,配套设施要跟得上,修筑河堤路等多条农田路,安装7座变压器,打机井、铺设供水管道,甚至桥梁涵洞都要到位,方便蔬菜种植、运输。
光西红柿就有十几个品种,哪个口感更好、抗病能力更强、更耐储藏和运输?“不花大精力研究这些,想做大做强,门儿都没有。”窦乃兴说。
在蔬菜村,信息中心、科技档案室、图书室随时对全体村民开放,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在其中搜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近,村里邀请农业专家前来讲课培训,村民于云松带着一棵西红柿秧就来了:“老师,您给看看,这坐果率怎么这么低?出了啥问题?”
这样的场景,在蔬菜村很常见。在窦乃兴的带领下,村里时不时邀请国内外农业专家开展蔬菜种植、新品种引进推广、病虫害防治培训,现场解答村民的问题。渐渐地,全村几百家蔬菜种植户,家家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艰苦奋斗永远不过时。在村“两委”例会上,窦乃兴多次跟村干部交心谈话:管好一个村,与管好一个家,有很多相通之处。别看蔬菜村现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可村干部要是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用不了几年,就把“偌大家业”败没了。同时,钱该花也得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省了一把盐,酸了一缸酱”,要让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本本”到“大盘子”的
红火日子
采访窦乃兴时,每隔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窦乃兴的手机铃声便会响起。窦乃兴告诉记者:“蔬菜村近6000人呢,需要处理的事儿太多。手机就没个清闲的时候。”
“村民的事就没小事儿,处理不当很容易变成大事。平均下来,每天得处理两三件。”窦乃兴告诉记者,面对事多事杂的现实情况,自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村里的大事小情、村民的诸多诉求和办理情况,他一件件都记在笔记本上。
从1986年至今,窦乃兴的笔记本已经积累了40多本,厚厚一大摞,整整齐齐地放在办公桌上。闲暇时,窦乃兴便翻开笔记本,重温村里30多年的发展脉络。
翻开2001年的笔记本,看到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的内容,窦乃兴感慨良多。那一年,蔬菜村慢慢走向正轨,可乡镇的自然村合并,让窦乃兴肩上的担子骤然重了许多。
2001年,原新合乡福利村、良种村合并到蔬菜村,福利村当时是海林市最乱的一个村,村民上访是家常便饭。
这个“大盘子”怎么谋划、怎么抓?
窦乃兴有点挠头。他告诉记者,利用1年多的时间,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虽然早有预料,但大家还是吓了一跳:不大的一个村,居然梳理出了200多件遗留难题。
利用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窦乃兴和村干部们一起,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一件件销号解决。对于复杂事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依法依规逐项化解,辛勤工作换来了村民对村“两委”的认可。
从日记中得到启发,窦乃兴特别重视档案工作。“工作开展有记录,可以减少很多矛盾与纠纷。”窦乃兴说。
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上访户来找窦乃兴。因为征地置换等原因,这位村民家的宅基地没了,这在农村可是大事。窦乃兴多次到有关部门查阅档案,最终在档案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翻开窦乃兴的笔记本,一个个帮扶困难群众的案例从纸上跃然而出。2013年7月,马上就要到雨季,窦乃兴和村“两委”干部商量,五保户赵庆武家的房子成了危房,是不是抓紧改造一下?
在短时间内,赵庆武家的房子改造完成,安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雨季。据村“两委”统计,为了帮助困难群众改造危房、发放受灾补贴,村里花了几十万元。
这些年,蔬菜村富裕了。看着城里的老人拿着不低的养老金,村里的老人们心里痒痒的。不少村民便跟村“两委”建议:咱们村也有钱了,给老人发点怎么样?
起初,村里定下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但近年来年龄门槛越来越低,从80岁到75岁,再到70岁,一直降到如今的65岁,每逢重阳节,村里便为700多位65岁及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每年发放近50万元。此外,组建老年艺术团、民乐队,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多年来,窦乃兴忙里忙外,操持村里的大事小情。可家里大到买房、小到买家具,诸多事宜却都是妻子在操持。“蔬菜村就是你的家!”妻子如是“埋怨”他。
幸福到底是个啥滋味呢?在窦乃兴看来,幸福是白菜心里甜丝丝的味道,是草莓西红柿中酸甜可口的味道,是村民们致富路上开怀大笑的味道。“现如今,村里每年生产的蔬菜达到1.2亿斤,出口外销8000多万斤,产业收入年年超过1亿元。”说起村子里如今的光景,窦乃兴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他说:“我就想带着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让大家反复品尝幸福的滋味。”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