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天真 通讯员 胡泽兵
今年7月8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天井湖社区居民戈某因患重疾向社区提交了低保申请,并陈述了困难状况和救助需求。社区救助中心根据他的自述情况,结合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及入户调查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后,于7月12日将其纳入城市低保,每月可领取654元低保金。7月25日,社区又向区医保部门申报了戈某的医疗救助材料,经区级审批后获得1.1万元医疗救助金。随后,社区根据其自付费用情况,于8月25日审核确认后,又给予戈某1000元临时救助金。
戈某是铜官区在开展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中探索“一次申请,分类救助”的直接受益者。2020年10月,铜官区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单位,是安徽省唯一。为做好试点工作,该区强化党委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办、区政府办印发《铜官区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完善困难家庭主动发现机制、规范困难家庭多维认定、开展困难家庭调查评估、高效满足困难家庭救助需求等16项重点任务,区民政、医保、住建、教育、人社等部门和各乡镇、社区密切配合、统筹推进。
主动发现——
推进社会救助“政策找人”
铜官区以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为目标,梳理出未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的低收入人口,健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推进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转为“政策找人”。
在城乡分别建立“网格员包片”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的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员“一网兜底”的优势,收集困难家庭线索,实现网格主动发现。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在各乡镇、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受理服务窗口,建立解决困难家庭急难问题绿色通道,实现窗口主动发现。建立困难家庭监测预警机制,依托市核对中心,与医保、残联、人社、住建等部门数据定期共享,预警发现因病、因残、因失业等导致困难的家庭,实现信息化主动发现。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通过在学苑、鹞山两个试点社区聘请救助顾问,收集困难家庭信息,实现顾问主动发现。发布倡议书,动员和鼓励相关部门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对发现的困难人群积极给予转介帮扶,实现转介主动发现。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区通过各类途径主动发现困难案例369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
救助认定——
变单项认定为多维认定
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困难家庭认定由单项认定转为多维认定。制定《铜官区困难家庭综合救助若干规定》,根据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需求,针对低收入人口制定了5大类18项社会救助认定标准。
对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按规定给予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事件或受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以及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按规定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对遭遇自然灾害造成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给予受灾人员救助。对低收入人口有服务需求的,提供探视、照料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对经各种救助后仍然存在困难的,通过引导慈善组织提供救助帮扶或“一事一议”解决。
审核审批——
权限下放,压缩时限
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困难家庭申请(办理)社会救助时,对自身家庭收入、住房、财产等情况做出承诺。核对部门就申请人承诺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比对,对困难家庭收支状况、健康及就业状况、生活状况等开展多维度调查,公正评估救助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确保核对认定精准高效。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从今年5月1日起,在6个乡镇、社区试点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委托。同时,压缩办理时限,将原来的低保“承诺即审批”延展为社会救助“承诺即确认”,在原来10个工作日完成低保审批的基础上,明确所有社会救助事项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确认,急难型临时救助24小时内救助到位。
提升服务——
一次申请、分类救助
针对社会救助事项多、政策复杂、居民可能无法实现自身困难现状和救助政策有效衔接的实际情况,铜官区社会救助试点提出“一次申请、分类救助”的理念。居民只需陈述家庭困难现状和需要得到何种帮助,无须自行确定要申请何种救助,由社区将居民需求和现行救助政策多维对应,实现“直接下单”按需式救助,切实提高救助服务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各乡镇、社区救助中心的作用,对主动发现、现场提交、热线交办、网络转办的求助事项,由救助中心根据困难群众诉求及调查情况“把脉问诊”,综合评估后提出“一揽子”救助意见。能本级办理的依程序办理,需要转介的,规范部门转办和办理销号程序,明确办理时限,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试点以来,全区已受理“一次申请、分类救助”40余件。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