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让流浪乞讨人员 三冬暖 春不寒

时间:2022-01-1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入冬以来,为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在民政部的指导下,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在行动中,各地民政部门主动协调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加强应急值守,确保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环卫工人、公交出租司机和爱心志愿者等群体的作用,广泛收集求助线索;深入易流浪走失人员家中探访,加强源头治理,让他们回得去、留得住。

本报记者近日走访并连线部分省、市救助管理机构,报道其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的暖心做法,相互借鉴——

众人拾柴火焰高

——天津市依托联席会议机制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本报记者 翟 倩

“报社记者准备到天津了解咱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做法,你们是不是也一起来聊一下?”1月6日,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处业务二科科长王明强分别致电市公安局、城市管理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三家单位相关负责人一口应允。

当记者如约来到天津市民政局会议室时,除了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公安、城管、卫健三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早已落座等候。

“这场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处处长王英梅感慨地说。自2019年,天津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以来,相关成员单位形成了“各负其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救助管理工作格局,共同切实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街面救助“拔钉子” 合作即共赢

按传统观念,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就是民政一家的事情,可王英梅认为,这个观念一定要摒弃!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大家相互协同配合,才能把事做好、把人保障好。

事实也的确如此。一名流浪乞讨人员从发现到回归家庭需要全链条帮扶。街面发现,需要公安、城管、救助管理机构、乡镇(街道)、村(居)等各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身体检查、医疗救治需要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支持;衣食住等生活保障需要救助管理机构提供;寻亲返乡需要公安、救助管理机构、铁路、社会组织等单位部门的保障;寻亲不着需要落户,得由公安户政部门配合完成。

“这么多环节,这么多服务,需要大家共同配合。”王英梅说,“其中,民政的救助管理涉及大部分环节。将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民政局,我们责无旁贷。”

为了发挥好联席会议的作用,激发各成员单位的主动性,市民政局请各成员单位分享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他们到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如今,各单位都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融入血液中,主动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据统计,仅2021年,公安部门共出动警力3万余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21人次。城管发现7人次,均及时通知救助管理机构,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在采访中,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张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天津市流浪乞讨重点点位动态图、热力图。这张图上分布着几个小圆点,大多是橙色,个别是绿色。一旁的王英梅解释说:“这些圆点就是流浪乞讨人员常待的地方。我们全市采取四级救助网络,民政局、各救助管理机构、街道(乡镇)、村(居)委会,无论哪一级发现流浪乞讨人员,都会在相应位置标注一下,次数多了,圆点会按照绿、黄、橙、红的颜色变化,颜色越深证明该点位流浪乞讨人员滞留时间越久,越需要重点关注。”

平时街道社区经常会到这些点位转转看看,给流浪乞讨人员送些食物、日用品,“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时,救助管理机构也会重点巡查这些点位,劝导他们接受救助,直到这里的流浪乞讨人员被救助,不再新增时,图上的圆点才会被撤下来。“我们称这一过程为‘拔钉子’,钉子不拔,点位不撤,我们就会一直跟下去。”王英梅说。

解放桥是天津市有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们在这里拍照打卡,乘船游河,玩头正兴时,海河边亲水平台上的几名露宿者或坐、或卧,立刻会让游客兴致大减。为了这些露宿者,市救助管理站操碎了心,“他们人最多时有十三四个,而且拒绝接受救助。”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智荣说。经过近3年的公安、城管、民政联合执法,街道、社区以及志愿者的细心关怀,现在该点位的露宿者已经降至4人。特殊天气时这4人会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站里为他们提供饮食、住宿,让他们在救助管理站这个临时的家里感受温暖与放松。

“在流浪乞讨人员前期发现救助过程中,离不开公安以及城管的付出,当然在这方面民政也一定要主动作为。合作才能共赢,只要大家都能伸把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会多一分过上更好生活的机会。”王英梅说。

图像比对显身手 寻亲落户有温情

公安机关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会不会大材小用?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四支队副支队长陈勇讲了一个“死而复生”的故事。

2016年1月21日,天津市救助管理站接收了由武清救助管理站转送的一名女性人员。该女子20多岁,患有智力残疾,来站时语无伦次,讲不清姓名和家。在她滞站期间,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寻亲,均没有查到任何信息。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

当年7月17日,天津市公安局图侦技防总队对该女子进行人像比对时发现,她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某村阿伍(化名)图像相似。仔细排查发现,阿伍系死亡人员。

图侦技防总队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比对成果很有信心,于是又到死亡人口信息库中继续查询,经过再三比对,最终还是得出了阿伍就是这名女子的结论。于是,将结果告知了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

市救助管理站立刻与凉山州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将该女子的照片发送过去,请求家属或村干部辨认。7月20日,凉山方面反馈信息,阿伍家里只有一位老母亲,当时已经80多岁了,年迈眼花,加上之前她的女儿很瘦,不敢确定该女子的身份,且村干部认为阿伍已由公安机关宣告死亡,不可能活在人世。

市救助管理站经过比对还是认为公安图侦技防总队提供的信息准确,于是又将该女子近期生活照片和视频发送过去,请与之熟悉的人员再次辨认。7月22日,经辨认,该女子确是阿伍。

就此,阿伍在天津被称为“死而复生”的人。

“图侦工作确实很忙,也很专业。但专业的人不就是要做专业的事吗?体球网总书记一直在传达一个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寻找犯罪分子也好、比对流浪乞讨人员户籍也好,都是在为老百姓做事,都是在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陈勇表示。

“我们特别感谢公安系统。”王英梅补充说,“我们跟公安的四个部门合作,治安、人口、刑侦、图侦,每个部门配合得都特别好,为我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核查核清人员信息、‘寻亲’‘回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市救助管理站设立了驻站警务室,两名派驻民警在日常协助核查被救助人员的身份信息、维护站内秩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果说,在寻亲工作上,民政与公安配合紧密,体现了温情;那么帮助那些“无名氏”落户安家,则更能彰显天津这座城市的温度。

2020年,天津市民政局与市公安局人口管理总队共同出台了《体球网开展救助管理机构长期滞留的无户口受助人员办理落户登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落户程序。对于各救助管理站救助的,经全国救助寻亲网寻亲、媒体登报寻亲、DNA血样采集比对、人脸识别比对方式寻亲无果满3个月的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予以办理在津落户。迄今为止,共帮助210名长期滞留在津、无法查清户籍的流浪乞讨人员办理完成落户手续。

医疗救治保健康 时刻把生命放在首位

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往往伴有各种疾病,“保障他们的健康,是不容推卸的责任。”这是卫健委与民政部门的共识,为此,2018年,经过多次洽谈,两家单位共同商定出天津市流浪乞讨人员救治定点医院,其中包括46家三级医院以及11家二级医院。

“三级医院涵盖了全天津市的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则大多是精神病医院。流浪乞讨人员大多患有精神类疾病,选择此类医院更符合实际。”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工作人员赵靖告诉记者,“我们按照先救治后付费原则及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病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并且,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天津市卫健委要求医院必须设置隔离病房,流浪乞讨人员送到医院在没有核酸检测结果时入住隔离病房进行诊治,“决不能以各种原因,造成流浪乞讨人员失救事件的发生。”赵靖说。

2021年5月9日,市公安局西青分局李七庄派出所民警护送一名衣着不整、行为异常的男子到天津市救助管理站进行求助,工作人员在为其办理入站登记过程中,发现该男子言语混乱,只能说出自己叫刘小明(化名),精神一直恍惚,甚至出现了短暂昏迷状态。考虑到其身体与精神状态的紧急情况,站内工作人员立即将其送往站外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在入院体检过程中,刘小明被确诊为梅毒晚期,身体各项指标极度不好。针对这一情况,该站又联系转诊,送往专科医院进行救治。

经过医院一段时间的专业治疗,刘小明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比刚入站时有了明显好转,病情也趋于稳定。此时,刘小明的寻亲工作进展顺利,通过人脸比对得知他户籍为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

2021年6月2日,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刘小明踏上了返乡之路。为确保护送全程顺利安全,还特别协调天津市急救中心的救护车跟车护送,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全程随行。1200公里,16个小时,在护送人员整夜无休,星夜兼程下,终于将刘小明平安地送回家乡。

这只是卫健委与民政部门合作救治护送流浪乞讨人员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天津市定点医院共救治流浪乞讨人员391人次。

“近两年,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当流浪乞讨人员同时患有躯体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时,往往不知道送到哪所医院。综合医院说自己治不了精神类疾病,精神病医院又说自己治不了躯体性疾病。”赵靖说。

为改变这一现状,市卫健委正在研究制定转诊机制,“设立第四中心医院为精神和躯体疾病综合性医院,如遇流浪乞讨人员同时患有精神和躯体疾病可直接送入该院进行治疗,待躯体疾病医治好后再转入专科精神病院。”赵靖表示。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托牢底线,将这项民生工作做好做实。”王英梅最后说。

救助·关爱·回访

——福建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本报记者 张路曦

2021年岁末至今,寒潮来袭,福建省市大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强降温。为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权益,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第一时间吹响救助号角,密切关注街面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动态,建立了以公安、城管、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街面巡查制度,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专业——让服务由点及面

2021年12月6日,泉州市救助管理站和海西社工组成的救助小队在泉州江滨北路小桥上发现一名小伙子,只见他身着有些发灰的黑色旧运动装,盖着一张单薄的被单,躺在桥边草席上睡觉。

救助小队通过与他耐心交流,初步了解到小伙子年仅25岁,贵州人,因半年前与父母发生矛盾,一气之下离家,近期又遭遇感情问题,万念俱灰,在外流浪并靠着拾荒为生。交流中,小伙子的语气里透露出悲观与轻生的念头,工作人员耐心给予心理疏导,提议帮其联络家人。临走时,还为其留下了热水、食物、棉被等生活物品,保障其基本生活。

7日早上,工作人员通过多方联络查询,终于联系上了小伙子的父亲,其父表示非常想念儿子,希望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和社工能够帮忙将小伙子劝回家,自己也会尽快赶到泉州。

9日下午,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小桥探访小伙子,通过连日来的心理疏导,小伙子的精神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对回归家庭产生了渴望。

14日一早,小伙子的父亲和表哥赶到泉州市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领下一起来到小桥。当小伙子看到家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仿佛呆了似的,久久不能言语。父亲开口说出第一句话:“一起回家吧。”小伙子不自觉地流下了热泪,带着感动和愧疚的心情不断地点头。之后,一行人将小伙子接到救助管理站,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精神焕发地跟着父亲回家了。

“很多流浪乞讨人员是因为家庭矛盾、情感受挫等各种原因而被迫流浪,泉州市救助管理站和海西社工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形成常态化,让流浪人员早日回归家庭,让乞讨人员早日找回自我、融入社会,便是救助工作者最大的愿望。”泉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蓝志坚说。

泉州市救助管理站持续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效地将站内救助和站外救助,物质救助和心理救助相结合,在给予流浪乞讨人员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疏导心理情绪,改变偏差行为,找到生活的支撑点,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从而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8年来,共服务11000多人次。

关爱——拉近你我距离

“我们通过网络、微信、活动现场发放倡议书等多种方式宣传寒冬救助措施,拉近市民与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的距离,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救助管理工作,更加理性地关爱、帮助弱势群体。”漳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霞说。

2022年1月10日,漳州市救助管理站受邀以110应急联动服务系统成员单位身份参加了“人民至上110,勇毅护航新征程”的主题宣传活动。

上午,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弦歌社工、义工协会爱心志愿者组成宣传队伍,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印有救助管理站LOGO的环保购物袋、牙签盒、瓶装水等物资,现场向广大市民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和服务内容,耐心讲解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该如何报警及救助,提升市民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识,呼吁市民关注、关心流浪乞讨人员,理性施救,积极推动形成“全民救助”良好氛围。当即就有市民表示:“以前遇到流浪人员时没怎么在意,现在我明白需要怎么做了。”

“活动当天是油焖大虾、什锦豆腐、煎鸡蛋,配上米饭。每天的菜谱都不同。”张霞说。市救助管理站还联合弦歌社工服务中心、漳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等多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定期开展“为爱做道菜”民生活动,为环卫工人和流浪乞讨人员送上一份丰盛热乎的“爱心餐”,温暖了他们的身心,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怀。

除此之外,漳州市救助管理站通过社工联动义工模式,开展“街友关爱行动”,目前已发展100多名志愿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报告机制。

溯源——使被动变主动

农历腊月初八,南平市邵武救助管理站与臻和社工一行来到易流浪走失困难对象赵某家中,为他们送上了准备好的八宝粥、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物品以及节日祝福,并向其家庭成员详细了解赵某的生活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就业情况,做好回访记录。

“感谢救助管理站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把日子越过越好。”赵某的父亲满含感激之情地对工作人员说。“看着你们一家人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很开心……”南平市邵武救助管理站站长王靖鼓励赵某一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树立生活的信心,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2021年6月,南平市邵武救助管理站联合臻和社工为生活困难的易流浪走失人员免费配发“智能定位手环”,帮助家属变被动寻找为主动看护,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在对多家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回访时,工作人员了解到返乡困难群众胡某暂未办理残疾人证,便积极主动与残联对接,咨询了解办理残疾证的流程,并陪同胡某到医疗机构诊断,到行政服务大厅残联窗口办理办证申请等手续。最终在工作人员与社工的协助下,胡某顺利领到了残疾人证。胡某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谢谢了!”

寒潮期间,南平市邵武救助管理站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对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开展高频率、地毯式巡查劝导,护送街面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接受救助,并将其中的患病人员送医救治。

一场零下30摄氏度的排查慰问

本报记者 赵晓明

“这次出发又得好几天,外面天冷,你多穿点,注意身体、注意保暖、注意疫情防护、注意安全。”前几天,在“寒冬送温暖”排查慰问行动开始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高飞的妻子如是叮嘱。

其实,常年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高飞对冬季的严寒早有预期。高飞深知,这次救助巡查,时间紧,任务重,面临严寒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双重挑战。

“中国冷极”根河市便属于呼伦贝尔市。在呼伦贝尔,一直流传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这几天,也是呼伦贝尔最寒冷的时候。夜间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白天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如果在林区,温度将更低。“用东北话讲,这天儿嘎嘎冷。”高飞说。

从“中国冷极”根河市向南300公里,便是此次排查慰问行动的目的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和扎兰屯市。“选择这三个地方,主要是三地均属于农区,人口较多,开展排查慰问的效果较好。”高飞告诉记者,通过排查慰问重点走访经常流浪在外和极易流浪走失人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外出流浪乞讨的主要原因,并帮其解决困难和问题。

为了组织好这次排查慰问行动,呼伦贝尔市民政局提前准备了一个多月,进行了重点摸排。一方面,制订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桌面演练,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更正、改进,组织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7名工作人员参与;另一方面,根据往常的经验,准备了大量的米面油、棉衣棉裤等物资。此外,三名中国民主建国会呼伦贝尔市会员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走进扎兰屯市正阳街道红旗社区陈立华(化名)家,屋里干净整洁,几盆绿植欣欣向荣。父亲孟繁铎介绍说,陈立华刚出生一个多月就被遗弃,自己看到后就抱回家中,打开包裹孩子的小被子,仅看到一张纸条上写着孩子的出生时间和姓氏。可抚养到6个月的时候发现孩子总抽搐,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患有脑瘫,智力二级残疾。民政部门将陈立华纳入特困人员,由正阳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包联照顾。

“陈立华前不久走失过一次。”孟繁铎说,那是在2021年11月25日,陈立华外出后一直联系不上。母亲拨打呼伦贝尔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电话求助:“孩子患有严重智力残疾,走失时身穿白色秋衣秋裤,天气寒冷需要及时找到。”

孟繁铎回忆说,当时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近20摄氏度,陈立华随时有被冻伤的可能。呼伦贝尔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当即协调工作人员分3组进行找寻。经过近2个小时的全面寻找,终于在农贸市场里找到了陈立华,将其带回家中。

高飞和孟繁铎聊了没多久,陈立华从外面回了家,把鞋子规规整整地放在鞋架上。“这孩子到现在还经常穿着衣服大小便,帮他清洗脏衣服特别麻烦。为了省事,就给他穿纸尿裤,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看着27岁的“大孩子”,孟繁铎苦笑着说。

这一情况,让高飞若有所思。“一片尿不湿没多少钱,谁都能负担得起。可长年累月用尿不湿,花费不少。”高飞觉得,慰问返家的流浪人员,不能仅限于送常规的米面粮油,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物资,让救助更加有效,通过合力帮扶,从源头上减少流浪行为。

刚进入阿荣旗亚东镇艳阳村郭吉华家,高飞就被突然蹦出来的男孩郭方群(化名)吓了一跳。前几天,村里刚下了一场雪,屋顶、路面的积雪还没有融化。不顾外面寒冷、地面湿滑,郭方群就像摔跤选手一样,不停地蹦跳着。

走进屋里,高飞有点惊讶,连个暖壶都找不到。郭吉华老人说,给藏起来了。如果放在显眼位置,很容易被患有智力障碍又活泼好动的郭方群给摔坏。

“咋不去福利院呢?那里有暖气,住得舒服,吃得也好。”高飞反复劝导老人。

“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们在这儿住得挺好。”接过高飞他们送上的米面油,郭吉华老人一连串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但家里还有点地,在村里熟人也多,郭吉华老人对去福利院的建议,就是不表态。

村干部介绍说,郭吉华一家三口都享受了低保,有啥慰问物资,都给老人一份。村里有啥好事,大家都想着他们家。

走出院子,汽车发动了,高飞又下了车,和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盛利一起把米面油等物资又给了郭吉华老人一份。“老哥,有时间咱去福利院看看,实地感受一下福利院的环境,再说去不去,成不?”不死心的高飞再次劝导郭吉华老人把孩子送到福利院照料。

看到高飞搬运米面油,民建呼伦贝尔市会员、呼伦贝尔华仁医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霍东田也一起来帮忙。得知此次救助巡查后,平日里与民政部门多有联系的霍东田与同是民建会员的呼伦贝尔市中林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忠林、呼伦贝尔市冰海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学海商量,提供物资,一同参与走访慰问。“这也是社会力量参与排查慰问的良好案例。”高飞告诉记者。

这是一场行程近2000公里的排查慰问,工作人员着力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街面巡查、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关键环节发力,以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扎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稳固工作。

及时有效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下一步,我们将从源头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仅做到应救尽救,更应建立长效机制,将救助管理机构的临时救助措施与常态化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高飞希望,努力开创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工作新局面,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不再反复流浪。

从知冷暖到送温暖

本报记者 翟 倩

“广大市民朋友,请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天气预报中的这句温馨话语成为人们的出行提示。而在江苏省扬州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时刻关注天气情况,根据冷暖适时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送去温暖。他们就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

街面巡查“自然启动”

所谓观天气送温暖,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去年以来试点的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体球网构建‘自然启动’机制的设想,源自多年以来的街面巡查工作实践。”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朱传英告诉记者。

按照以往的工作程序,当夏季最高气温达到35℃或是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下时,江苏省民政厅会发布“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通知,各地救助管理站会依据上级发文迅速启动,配合当地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强街面巡查,保障街面露宿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江苏省内各地的气象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北部地区冬季冷得早,南部地区在夏季更早进入高温。如果全省救助管理站均在上级发文后才启动‘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有可能会导致有些地区启动明显滞后,不能及时为街面露宿人员提供救助服务。”朱传英说,“同时,各种恶劣天气频发,仅靠江苏省民政厅一次性通知,不能全面覆盖。”

2021年初,江苏省民政厅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扬州市救助管理站便提出了构建“自然启动”机制的设想,并在扬州市民政局、江苏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在全市试点并推广。

谈到“自然启动”机制的主要内容,朱传英介绍说:“我们结合多年实践,系统分析了街面受助人员分布特点、街面巡查工作重点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对应关系。系统查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等规定和指导性文件,详细了解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及标准,将寒潮、高温、台风、大风、暴雨、暴雪等六类可能对街面露宿人员形成危险的气象灾害作为街面巡查‘自然启动’的触发条件,对应黄色、橙色、红色气象预警设置三级响应阶梯,明确不同响应级别的巡查人员、巡查内容、巡查要求、责任分工等,同时梳理完善热线接听、医疗救治、转介处置等八项工作流程,最终编制了《救助管理机构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

机制建立后,扬州市救助管理站设置专人专岗,随时关注权威网站发布的各类气象预警,依据气象情况精准调整街面巡查响应等级;编排街面巡查分组,确保不同响应等级下巡查责任落实到人;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随时接听救助热线电话,不放过任何街面求助信息。通过动态气象监控、街面巡查、求助线索处置的无缝衔接,推动“自然启动”机制落地生根、能见实效。

守住街面受助人员的安全红线

“喂,你好,是市救助管理站吗?我这边发现一个露宿街头的人,跟他说话也不搭腔……”2021年11月7日清晨,热心市民来电称,高架桥下有一名男子露宿。

接到电话后,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立即前往查看,发现一名3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正蜷缩在薄薄的被子里瑟瑟发抖。工作人员尝试与其交流,小伙子非常抗拒,表示自己不需要接受救助,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相关信息,并赶走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为其留下了“四个一”冬季救助物资(一张救助引导卡、一份食物及饮用水、一包疫情防护口罩、一套御寒衣物)后,叮嘱他注意安全,有需要随时联系进站救助。

此后,市救助管理站联同社会组织每日对他跟踪回访,送食品与被子,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终于,在工作人员耐心沟通下,小伙子放下心防,讲述了自己的事情。他自称小曹,家住河南,身上钱财已用尽,所以露宿街头。

小曹说的信息少得可怜,只有名字跟老家地址,给寻亲工作增添了很大难度。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辗转通过当地民政部门联系到小曹户籍所在乡政府,可调查后才发现小曹全家早在多年前就举家搬迁,在当地也没什么亲戚。

救助似乎陷入了僵局,但工作人员并没有放弃,通过电话访问村里老人询问相关信息。经过两地不懈努力,终于联系上了小曹的父亲。接到电话后小曹的父亲激动不已,原来小曹已经离家半年多,家里人找了他很久,却一直杳无音信。

12月26日,小曹的哥哥大曹连夜驱车700公里赶到扬州接弟弟回家。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曹来到小曹面前,小曹惊讶不已,眼中噙满泪花:“你怎么来了?”大曹更是难掩激动:“弟弟,咱们回家!”

“小曹能够与亲人团聚,是《救助管理机构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实施下的成功案例。”朱传英表示,2021年11月7日,扬州市气象部门发布首个寒潮黄色预警,市救助管理站根据“自然启动”机制立刻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安排专人监测气象情况,适时调整街面巡查响应等级,与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冬季街面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可能露宿的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摸排。截至2022年1月14日,救助管理站共出动救助工作人员及专业社工812人次、出动车辆95车次,劝导服务各类街面受助人员106人次。街面巡查期间共向受助人员发放救助联系卡及防疫口罩106份、各类饮食及御寒衣物87份,牢牢守住街面受助人员的安全红线。

做好“四人” 精准服务

杨 磊 杜 鹏 樊东辉

入冬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做好“四人”为主线,持续擦亮“鸢都温馨驿站”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服务,坚决防止流浪乞讨人员冻伤、冻死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做疫情防控“守门人”

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健康

中心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民政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有关要求,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大、风险高等特点,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时及时向他们宣传防疫政策,并发放口罩等防护物资。同时适时为工作人员和有需要的受助对象进行核酸检测,扎实做好救助管理机构内的分区管理、站内防控以及街头救助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好流浪乞讨人员身体健康。2021年11月以来,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160人次,其中工作人员150人次、流浪乞讨人员 10人次。

做天气变化“预报人”

时刻关注流浪乞讨人员冷暖

中心实时关注天气变化,每天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当天救助工作,特别在遇到雨雪极寒天气,成立专项巡查小组,白天加大街面巡查力度,深入汽车站、火车站、小商品城等人流量大、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的地段不间断巡查,夜间重点对城区主要街道、车站、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在建工地和废弃房屋等流浪乞讨人员可能露宿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一旦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立即对其安抚、询问、登记、建档,并劝其到中心接受救助, 对不愿到中心接受救助的人员,及时提供棉衣、棉被等必要的御寒物品,并告知其详细的求助方式,后续定期跟踪劝导,使其尽快结束流浪、早日返乡。截至目前,中心已开展巡查活动50余次,累计提供棉衣、棉被、手套、热水壶等御寒物资30余件,发放救助联系卡100余张,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30余人次。

做受助对象“贴心人”

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生活

中心切实加强站内管理,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逢进必检”的安检制度,全天候提供热水、热饭、暖气等服务,对发现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疑似精神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等救助对象实行分类救助,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保护一个”。2021年11月8日,中心还积极引入潍坊市新时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潍坊市爱心义工公益服务中心专业服务团队,大力推行“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以“源头预防”“提前发现”“及时介入”和“促进回归”等工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引导社工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走上街头关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切实满足流浪乞讨人员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活动当天,共有社工、志愿者37人参与救助,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人。

做受助对象“寻亲人”

及时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返乡

中心积极探索精准识别、分类寻亲、统筹资源、社会参与的精准化、社会化寻亲服务措施,大力推行“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模式,广泛发动专业社工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人士,巧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寻人”等媒体平台,利用人脸识别、DNA采集等技术,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寻亲活动,进一步拓宽寻亲渠道,不断提高寻亲社会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寻亲成功率,连续7年实现流浪乞讨人员“零滞站”。目前,已为10余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1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