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他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时间:2021-01-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王 铭 通讯员 黄 婷

“坐轮椅,拄双拐,依然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实现为孩子们服务的价值。”湖南省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院长熊辉说,只有残疾的人,没有残疾的心。虽然1岁半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瘫痪,但他从未放弃自己。他想让福利院的孩子和他一样,能够看到外面更大、更美好的世界。

2016年8月,熊辉从株洲市福利工厂调任市儿童社会福利院担任院长。做福利工作多年,他总结出一个道理:只要把服务对象当亲人,就没有干不好的事。要干好儿童社会福利院的工作,就要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科学养育,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017年,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被湖南省民政厅定为“全省儿童福利机构专业化服务试点单位”。熊辉希望通过运用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提升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调研与实地对接,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引入3家专业社会组织,分阶段启动了“全纳”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康复师能力建设等项目,打造“养治教康社”融合发展的“全人·全程·全纳”新型养育模式。

“譬如,针对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我们就从每天帮助他们练习自主刷牙、洗脸开始。”熊辉说,为确保孤弃儿童的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他带领全院职工从关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制定具体到每天的工作流程,确保孩子们都能得到不同方式的抚育、康复和教育。

截至目前,“全纳”教育项目按照孤残儿童年龄和身体、智力状况,一共开设了7个班,每个班级采取学生人数为12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模式,配备2名专业老师,1名生活老师,并建有不同的学生能力评估系统。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写字、数学、读古诗、舞蹈、绘画和手工;课堂外,老师带领他们逛超市、游公园、参观博物馆,孩子们从中收获知识、亲情与快乐。2019年1月,孩子们参加株洲市少儿春晚的舞蹈《一年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被评为“最佳编排奖”。

“全人·全程·全纳”教育模式下,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每个生命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尊重——无法坐稳的脑瘫患儿含玉,经过两年多的亲情抚育和康复教育,已经能自由独走,老师们正争取让含玉融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重度智力障碍的青青,通过专业评估,进入运动班学习了手工、舞蹈和烹饪,现在不仅体育成绩进步明显,还表现出对绘画的热情,变得落落大方、自信开朗;下肢残疾的月芳,从小喜欢乒乓球,经过轮椅乒乓球专业训练后,参加全国第十届残运会轮椅乒乓球项目,获得运动员道德风尚奖……

组建类家庭,让孩子们在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更科学的养育模式,株洲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坚持家庭寄养、类家庭抚养齐头并进发展。在熊辉看来,家庭寄养模式,让孩子们逐步淡化了他们作为“孤儿”的个人属性,增强了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建立起正常的心理依恋,有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回归社会。

为了给院里的孩子们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熊辉还和同事们积极开展家园项目,成立类家庭中心。目前,该院已成立7户类家庭,有35名儿童入住。

孩子们细微的转变,在熊辉眼里都是质的飞越。熊辉说:“这些孩子的转变是缓慢的,可能是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是更久的时间。”但这样的改变,让他们距离更好地融入社会又近了一步,很多孩子学会了倒垃圾、扫地、洗碗等家务,还会帮着照顾弟弟、妹妹。

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尽管行动不便,但熊辉每天还是会推着自己的轮椅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温柔地叫着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伸出双手把他们紧紧抱在怀里。他感动于孩子们口中叫出的那声“熊爸爸”,那是一种责任,让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绝不退缩。(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8)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