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今日乡村别样美
——江苏省徐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纪实

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冉冉

在江苏省徐州市247个新型农村社区里,村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画的乡村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内容、昂扬的精神面貌,让乡村有了更丰富的美感。徐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丰富治理方式、加大共治主体,制定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并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明确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标准,多元化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的成果。

基层善治提升村庄“软实力”

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药香怡人。

82岁的马庄村村民王秀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传承人。据她介绍,村里的环境好了,来的游客多了,香包也卖脱销了。现在连村里年纪大的婆婆也愿意做香包,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

贾汪区有着130年的煤炭开采史,煤炭挖尽后,只留下一片失去生机与活力的采煤塌陷区。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如今的马庄村内,一排排乡村别墅,白墙黛瓦、绿树环绕,这片“焦土地”变身为“桃花源”。

马庄村还有着更为“硬核”的精神内涵,通过打造以党建为引领、德治为先导、文化为推力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了村庄的“软实力”。

“村里的活动,都有党员带头,给村民‘打个样’。”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浩介绍道,几年前村里规划公共用地,地块上有一片坟地,200座坟需要迁走。书记带头,全体党员率先行动起来,进而带动全村。不到半个月,坟茔全部完成搬迁。

以德治为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庄村有历史渊源。“上世纪80年代开采煤矿,人们有了闲钱,就开始打牌赌博,游手好闲的不良风气也露出苗头。村里便成立了管乐团,鼓励村民参与,以文化活动提高治理水平。”王浩说。

如今,马庄村已形成三个坚持了30年的文化品牌——“金马之声”“农民乐团”“升旗仪式”,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村民守公德、养贤德,推进移风易俗。

在徐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马庄村率先破题。以“马庄经验”为基础,徐州起草了《深化“四位一体”善治模式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方案》,明确示范创建标准,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的“徐州样本”。

社会组织助乡村文明“入人心”

左方墙面上画着“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右方立牌上刻着“扫黑禁毒”“移风易俗”,抬头则见文化长廊的横梁上写着“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

走在新沂市马陵山镇高原村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文化主题公园,绿树掩映中,民居的外墙上都镶嵌了精美的壁画,励志故事、成语典故、村规民约等纷纷“上了墙”。

为了做好文化引导,高原村还培育发展“四会一队”,即禁赌禁毒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协会、协商民主议事会和文艺宣传队等社区社会组织,让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提升文明意识。

高原村高原红文化艺术团成立于2005年,现有成员43名。团员们将尊老爱幼、孝顺父母、邻里和睦、夫妻互敬等传统美德作为主题编成节目,在乡村大舞台上给村民带来最“走心”的表演。艺术团还精心编演永葆党员先进性、“两学一做”、反腐倡廉、乡村振兴等专题节目,巧妙地将政策法规转化为群众口口相传的俗语,润物无声。

据了解,徐州市民政局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计划今年底所有农村社区均组建5个社区社会组织,同时明确了产业发展类、志愿服务类、矛盾调解类、协商议事类、文化体育类及个性类“5+X”组织类型。通过选聘“三社联动”工作指导员、开展培训等方式,指导社区社会组织组建,提升人员素质。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农村社区社会组织7872个,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建+”引领提升社区“微自治”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帮助村改居社区居民尽快适应新身份、新环境以及新的生活方式?邳州市东湖街道前沙沟社区通过“党建+”,探索党支部建在小区,引领提升社区“微自治”。

“以前物业管理不规范,村民住进楼房也没能适应,居民与物业之间冲突不断。小区里环境十分糟糕,毁绿种菜、私搭乱建、养鸡鸭狗屡禁不止。”前沙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俊江指着小区里各处设施,过去都曾被违规占用、损坏,如今花坛郁郁葱葱、路面干净整洁、电动车充电棚设施完善。

这些变化得益于东湖街道建立25个城市小区党支部,设立180个楼栋党小组,理顺党组织、物业管理、居民自治关系,筑牢基层党组织在新型社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启“党建+”社区治理新模式。

进驻小区的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治理公共空间,同时提升服务意识,将党员群众凝聚成“一条心”,促进社区居民自治水平提升。

徐州民政积极探索社区“微自治”模式,设立“楼栋议事会”“村组议事会”,推行“院落自治”“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村民自治”,有效打通社区治理“毛细血管”。出台《徐州市“微自治”工作指南》,加强社区协商民主,形成了线上论坛、线下恳谈、楼栋自治、院落自治等典型实践,涌现出“四点半课堂”“社区娘子军”“美丽家园自管会”等鲜活案例。

有事好商量百姓办事“没意见”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睢宁县古邳镇大官庄村路边立着醒目的宣传语。这里也充分发挥了有事好商量的精神,全县第一例协商民主议事大会便在此召开。

2018年,大官庄村被确定为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村,需要整村搬迁。开始动员时,搬或不搬,村民们拿不定主意。于是,村里决定召开协商民主议事大会。全村800余户2850人,每户都派了代表参加大会。会上把村民们最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诸如从哪开始拆、怎么拆、如何赔偿、新建住房户型面积、公共空间规划等,全部摆上桌面来商量。最终,参会人员全部签字同意搬迁。大官庄村在1个月内便完成了整村搬迁。

“过去村里的大事,干部说、干部干,干好干坏都有意见!”大官庄村党总支书记王敢笑谈,“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说、大家干,干得好还没意见。”

协商民主议事的手段在大官庄村生根发芽开出了花,“有事好商量”成了最好用的“法宝”。自开展协商民主议事工作以来,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有了令村民满意的结果,不仅美化了村貌、和谐了邻里,更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度。

据统计,徐州市165个镇(街道)、2625个村(社区)实现了协商议事全覆盖,共开展协商议事1万余次,达成共识1.2万余项,推动解决问题1.1万余个。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徐州市充分利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成果,组织发动全市6.2万余名协商议事会成员积极投身抗疫一线,为打响“有事好商量” 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江苏品牌作出了徐州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12.8)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