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聚焦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①

时间:2022-01-2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字体:    打印

2021年7月,民政部部署开展了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遴选推荐、第三方组织专家评审和线上答辩,浙江省乐清市民政局等15个单位提交的成果被确定为“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今天,随小编一起关注浙江省乐清市民政局、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政局和山东省荣成市民政局等5个单位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的经验做法!

2021年,浙江省乐清市聚焦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坚持党建统领、政社联动,以供给侧改革、数字化改革的理念,打造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简称“助联体”),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高效救助,搭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组织架构。健全市、镇、村三级“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并组建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打造全域覆盖的“助联体”阵地540个;完成救助政策整合提升,将教育、医疗等救助标准提升到全省一流水平,形成包含73项救助政策、33类社会帮扶项目、27项民生服务事项以及20余项就业激励举措组成的“共富福利池”。

聚焦智慧救助,搭建“精准识别·e触而救”的数智场景。通过智能研判,3秒不到即可为1户家庭自动匹配多部门救助政策,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通过研发主动预警功能,主动筛查年度自负医疗费用超过5万元或18~60周岁家庭主要劳动力亡故的对象,生成预警,智能分析致贫类别并由相关部门主动介入,实现“被动救助”向“主动发现”迭代升级。

聚焦温暖救助,打造“政社协同·多元帮扶”的特色服务。建立33类“物质+服务”项目需求库和154家企业社会组织资源供给库,研发“共富一线牵”供需匹配模块,实现帮扶服务精准匹配,目前已累计开展1437个帮扶项目。市、镇、村三级“助联体”齐行动,市级“助联体”实施8大帮扶行动。如阳光助医,建成浙江省首家县域全覆盖的远程医疗中心,已让327位偏远地区困难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25个镇级“助联体”打造帮扶金牌项目。如位于山老区的龙西乡“助联体”,创新推出流动的“共富车间”,通过来料加工解决60余名低收入群众就业问题。514个村级“助联体”构建帮扶助富联盟。大荆镇下山头村乡贤出资500万元设立“村慈善救助基金”,引入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

项目开展以来,乐清市委市政府已累计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97亿元,为1.45万困难群众增办了3.38万件救助政策缺项;同步撬动社会资金2600万元,帮扶服务惠及困难群众4.45万人次。

上海市长宁区以“政府+专业机构+顾问”为服务主体,以“整合政策+链接资源+陪伴帮扶”为核心,首创“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打造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服务,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0年,上海市全面推广“社区救助顾问”制度。

长宁区通过引入整体性治理视角,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陪伴式救助服务模式,解决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供需对接“最后一百米”。一是建立梯队式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长宁区目前已拥300多名专业的社区救助顾问。二是对接两大救助信息数据平台,确保社会救助智能化识别。对全区6210名困难群众开展精准评估,评估困境程度、匹配帮扶资源、提出服务方案。三是开展“三阶段推进”的全程式、陪伴式顾问服务,规范救助服务制度化操作。面对重点服务人群提供陪伴式服务236户1819人次,开展陪伴式小组活动约470人次。四是开创4项综合救助服务包,保障专业化救助有效实施。整合860多家社会组织等社会帮扶资源,为困难家庭提供综合、多元、有温度的救助服务。

长宁区通过精准、高效、智慧和有温度的救助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初步实现了以下创新突破:一是倡导服务先行的救助发展新理念。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双社联动的组合效益,有效引领社会救助服务的发展方向。二是构建社会救助服务需求的精准识别。通过“线上+线下”的救助方式瞄准社会救助服务目标群体,实现“精准摸排+科学评估+整合资源”的全方位救助,为“沉默的极少数”解决困境。三是创新完善分层分类的服务体系。形成3类救助方案、5种服务产品、9大服务主题的专项服务,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制定“一户一策”的救助方案和赋能方案,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四是稳步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救助服务。积极引导政府、社会以及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主体的范围。五是完善社会救助服务的整合机制。有效整合、协调、统筹各类资源,通过数据共享、自动研判、推送转介等方式直观呈现困难家庭实际救助需求,有效提升救助工作成效。

自2019年起,上海市徐汇区探索构建“1+1+1+N”的智慧救助帮扶场景,即“1”民生数据底座、“1”多维分析模型、“1”城运派单系统、“N”分层分类帮扶措施,并依托这一智慧场景探索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数字化转型。

汇聚民生大数据,筑牢救助数据底座。以公安实有人口数据库和测绘院GIS地图为最底层数据,打通了民政、人社、残联、退役军人事务、房管、卫健、司法等14个部门和单位中,与民生息息相关的2300余万条数据,形成大民生“数据池”。同时对数据进行治理,形成47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根据体征标签“为家庭画像”,并定期进行数据交互更新。

构建综合评估模型,精准分析困难家庭致困因素。打造困境儿童保障、低保家庭大学生就业、残疾人两项补贴、大重病临时救助等数据发现模型,通过模型不断发现困难对象。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探索“多维贫困分析模型”,将家庭困难状况细分为经济、健康、就业、教育等7个维度20多个指标,多维度分析家庭致困原因。

优化救助流程,高效办成一件事。困难群众在申请救助时,只需在手机端操作,就能对家庭困境程度进行评估,推动社会救助服务跨前一步,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在处置过程中,依托区网格处置平台和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做细做实做优平台处置流程,优化协同处置机制,把救助政策主动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务做到百姓开口之前。

综合平衡各类资源,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帮扶。根据上海市民政局“9+1”社会救助体系框架,持续推进社会救助“ABC发展计划”,A即Analysis,多维分析;B即Balance,资源平衡;C即Care,人性关怀。依托社会力量,开展低保家庭应届毕业生服务、困难家庭救助帮扶心理关怀服务、特困人员需求评估与服务、困境儿童文化补贴等项目,提供“物质+服务”的多元化救助。

南宁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常年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如何解决外来户籍困难群体的救助问题,成为摆在南宁市面前一项迫切的任务。2019年以来,南宁市大胆改革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居住地申办低保”救助模式,允许非南宁市户籍的困难群众在南宁市申请低保等社会救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低保、临时救助,大大提升了南宁市社会救助工作便民、惠民的服务水平,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水平。

推进制度创新,确保“救得了”。相继修订本市低保和临时救助办法,印发《南宁市开展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规定困难群众只要出具在南宁市辖区范围内长期居住的有关证明材料,即可以向经常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低保和临时救助申请。

推进资源整合,确保“救得准”。加强部门协作,健全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对救助申请人家庭人口、财产、社保等信息进行核查,为准确认定保障对象提供可靠依据。加强主动排查,积极构建县(市、区、开发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排查网络,对重残、重病、单亲、高龄等重点对象家庭按季度进行分片定期走访,做到及时发现致困因素、及时预警风险隐患,及时核实困难情形、及时落实救助举措。

推进流程优化,确保“救得快”。将城乡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办结时间较原先缩短20个工作日,大幅提升救助效率。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平台建设,群众只需通过手机微信关注“广西社会救助求助”公众号或登录“爱南宁”APP,即可自主提交救助申请,实现救助申请“足不出户”。

推进政策延展,确保“救得好”。南宁市民政局积极主动协调医保、住房、教育等部门,对非南宁市户籍的低保对象实现身份互认,让在居住地申办低保的非本市户籍对象也能够在南宁市享受相应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救助等,进一步增加综合救助“含金量”。

山东省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492公里,辖3区、12个镇、10个街道,常住人口71万人。目前,荣成市有特困人员4372人,其中分散供养特困人员3212人,群体基数大、服务需求多。为加强特困人员生活服务和精神关爱,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20年7月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威高集团合作,投入1844万元实施了“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精准服务项目,打造15分钟智慧供养服务圈。

创新构建“1+11+N”三级服务网络。“1”就是建设1处“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中心站,对所有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工作进行在线监管和统筹调度。“11”就是建设11处镇街二级服务站点,点状辐射22个镇街,负责“海螺姑娘”招募、培训和辖区对象探访。“N”就是组建N支“海螺姑娘”服务团队,优先录用信用等级为A级的团队,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开展标准化服务。目前,已发展75支服务队伍,海螺姑娘800多名,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生活照料6大类服务,在既定套餐服务基础上,可随时预约调整服务项目。项目启动以来,共开展居家服务64.5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73万小时,有效提升了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四个一”赋能智慧监管。发挥社会救助联席工作小组牵头作用,依托民政智慧监管调度中心、“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海螺姑娘”服务热线和智慧救助信息监管系统,形成线上线下“四个一”相结合的多元信息管理响应体系,每季度对服务团队进行百分制考核,根据考核得分确定A、B、C、D四个等级,考评结果作为拨付经费、行业评优、招标比选的重要依据,切实将服务监管到位。

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共建共享合力。一是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荣成1380多支志愿服务队、16.8万名注册志愿者的优势,引导社会力量争当“海螺姑娘”,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清洁理发、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1万多人次。二是与暖心食堂紧密结合。荣成现有暖心食堂507处,每天为特困人员提供助餐服务。三是依托全市190支家庭医生“海螺姑娘”服务团队,每月一次上门巡诊,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根据病情及时督促指导服用药物,切实提高了特困人员的健康水平。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