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长期以来,北京市大兴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立足实际,努力构建“兜底保障、分类施策、精准救助、物质+服务”多元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大救助工作力度,确保各类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着眼群众急难救助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新时代如何响应群众突发急难,及时给予过渡性救助,是社会救助领域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大兴区制定《体球网突发急难群众救助工作的实施办法》,从救助对象、发现机制、救助程序、工作保障等方面主动破题,通过及时给予临时性、过渡性救助措施,同步识别判断纳入常规性救助范畴,保障救助对象基本生活。
杜先生是即将拆迁村的一名户籍居民,年近六旬的他独自生活且无儿女,因突发脑梗死陷入全失能状态,基本生活无法保障。村干部通过主动发现机制向镇政府报告后,镇民政部门依据实施办法立即启动急难救助程序。一方面,给予临时救助金保障他的基本生活,与村干部一道与他的亲属协商后续赡养及拆迁房产归属事宜;另一方面,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将相关情况报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启动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加快评残审批速度,将他纳入常规性救助范畴,确保杜先生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兼顾边缘家庭救助 织密救助保障网
处于低保、低收入边缘,享受基础救助措施的困难家庭,长期存在因病、因学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巨大风险,他们也是当前社会救助保障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兴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积极统筹社会公益力量,有效填补常规救助范畴以外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不断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补充救助作用,围绕助医、助学、助老、助困,走出了一条公益慈善的探索之路。
小魏一家是低收入边缘家庭,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三级肢体残疾,小魏一直品学兼优,高中时曾被授予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今年更是金榜题名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录取。区、镇两级民政部门通过主动预警报告机制监测到她存在因学致贫风险后,主动介入,精准帮扶,在分析研判现有救助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公益慈善力量给予补充救助,由大兴区慈善协会提供助学金,解了小魏一家的燃眉之急,及时化解了因学致贫返贫的风险隐患。
完善常规救助保障 拓展救助方式
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不竭动力。大兴区积极探索开展“物质+服务”“物质+慈善”新型救助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巡查网络,针对困境儿童、失能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开展巡视探访,判别困难类型、分析救助需求,链接各类救助资源,实施“一对一”个案帮扶,确保群众遇到困难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小浩的父亲失踪、母亲入狱,是一名大兴户籍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019年被纳入困境儿童服务保障范围。目前在SOS儿童村生活。2020年全区困境儿童“五位一体”关爱保护项目实施后,专业社会组织定期对他巡视探访,了解和发现他的心理问题,及时向属地和区民政部门报告他的救助需求,最终由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牵头,区教委、区妇联、属地和区心理协会等部门和机构召开会商会,制订涵盖生活保障、心理疏导、关爱陪伴、康复保育、心理服务等多种救助措施的个性化帮扶方案,帮助小浩健康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保基本、织密网、兜底线工作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持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细化落实各项政策,提高救助水平,关爱保障好各类困难群体。”大兴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