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智慧社区开启数字生活新图景

时间:2022-05-2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晓明

近日,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等9部门印发了《体球网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记者就贯彻落实《意见》采访了多位社区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进行探讨。

连樟文 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陈荣卓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汪碧刚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智慧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记者: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人都希望融入数字生活新图景,畅享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应该如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跨部门整合数据资源,形成智慧社区建设合力?

连樟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民政部部署开展赋予村(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作,完成了城乡社区工作者信息采集,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抓手,也为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智慧社区建设中要强化数据共享、业务融通、工作协同,注重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议各地要高度重视社区人才的培养。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放到智慧社区建设的语境下,社区治理人才、服务人才的培养和体系建设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软实力。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区工作发展,是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制度安排。推动社区人力资源形成智慧社区建设合力,大有探索空间。

陈荣卓:基础设施有保障,治理和服务才能不断档。目前,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已经建设了一批社区信息系统,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也以智慧化的形式进入城乡社区,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社区服务。但也应看到,目前一些智慧平台仍存在各自运行、功能分散、兼容性差、信息风险等问题。对此,《意见》提供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加快基础设施的智慧化集约改造,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的规划引领,加强智慧社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

汪碧刚:实现有温度的社区治理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方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数据在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在法律及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开放数据资源,将分散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构建跨域、集成、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云平台,让民生信息发挥更大价值。

在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构建方面,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区感知网络的设备改造,合理布局服务配套设施,维护好通信网络设施设备,提高系统集成与共享能力。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让社区数据活化,在各应用中充分共享。

记者:近年来,各地持续探索各种措施为基层减负。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可以在为社区减负方面有哪些作为?

陈荣卓: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应用更加丰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但信息采集和预处理等大量工作仍然要通过人工来实现,加上一些部门数据互不相通,且不对社区开放,重复采集和重复上报的情况比较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此,《意见》提供了详细的减负增效路径,通过精简优化应用系统、归并社区数据录入、推动数据共享,不仅要让居民能够触手可及更多的服务,同时也让基层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数据报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务群众、为民解忧的工作中去。

连樟文: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为社区减负的过程。一是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于社区资源和群众对更高水平公共服务的期待和需求,提高智慧社区建设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积极构建供给与需求相衔接、要素与机制相匹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业态。二是坚持融合服务,推动互联网+城乡社区服务深度融合。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做好引导、投入,社会力量做好研发、建设、运营,社区搞好服务、治理,多方联合实现资源整合,为社区工作减负增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汪碧刚:当前,需要通过“党建+科技+治理”有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和领域,为建立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智慧社区APP,将政府管理及服务功能下沉入社区,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相应服务,提升居民满意度、认可度。

相关部门通过智慧社区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向第三方购买服务,不仅增加了政府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更能将有限的人力集中用于社区治理,不断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构建社区数字生活新图景,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社区居民畅享美好生活。在构建过程中,如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汪碧刚:要推动党建引领与智慧社区深度融合。加快城市精细化、精准化、网格化、智能化治理,切实推动智慧社区落实到“最后一米”。通过信息化手段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拓宽信息搜集渠道,打造民意直通车,及时、全面、精准地了解居民所思、所盼、所需,及时调整政策、资源配置和服务方向,提升服务效能。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拓宽居民参事议事渠道,使居民的需求得到更快更好的回应。

陈荣卓:智慧社区要真正显示出“智慧”所在,就要注重发挥智慧平台在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等方面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社区治理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此,《意见》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既要尊重居民的主体性,畅通居民参与渠道,也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智慧社区建设的实用性,拓展应用服务场景。此外,提供适老化和无障碍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

连樟文:一是为社区赋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潜能和活力。社区治理关注的是社区的人和事,发掘社区的真实需求,自下而上形成议题,让居民深度参与,在治理中培养居民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意识。二是创新治理平台,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优先发展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拓展社会服务内容。三是注重情感培育,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价值认同。努力打造新时代的熟人社会,积极促成空间上相近、道义上相助、情感上相融的新型邻里关系,推动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让社区有温度、有热度、有态度,实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