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源头治理,破解反复流浪

时间:2021-10-1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刘飞鹏

李某芬是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一名下岗职工,因患精神疾病长期在街头流浪。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对李某芬进行救助,但是每次送她回家没多久,她又流浪在街头。

与李某芬一样,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屡送屡返,成为救助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痛点。如何从根源上找到症结,破除痛点?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对此进行了探索。

建立信息台账 做到精准帮扶

屡送屡返、被多次救助的对象是谁?基本情况是什么?为什么会反复流浪?滨州市救助管理站认为,必须从问题原点出发,寻找症结。

今年以来,为摸清流浪人员返乡后的真实状况,滨州市救助管理站聘请专业社工开展逐一入户走访和评估。工作人员和社工一起设计了入户走访评估表格,内容涵盖流浪人员的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照料状况、邻里关系以及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等。然后按照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建立滨州籍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安置和易流浪走失人员动态信息台账,并形成专业评估报告。其中,精神障碍患者、阿尔兹海默症以及无人监护等高风险返乡流浪人员58人。

“我们将评估报告发各县(区),与社会工作者联动,督促县(区)落实帮扶政策,通过链接社会资源等方式,对返乡流浪乞讨人员开展精准帮扶。”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吕景华介绍。

正是在入户走访中,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李某芬其实有下岗工资,只是她的工资卡被她妹妹长期持有、却不履行监护义务。通过协调,李某芬的妹妹将工资卡交由社区保管,市救助管理站和社区共同将李某芬送往精神病院治疗,并在出院后帮她解决了住宿问题,社区安排专人每天提醒其按时服药。目前,李某芬已经可以独立生活,对生活也重新树立了信心。

压实四级工作责任 强化机制建设

今年5月,阳信县的杨某信被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在救助过程中,因患有精神疾病,他无法提供自己的名字和住址。

得益于滨州市建立的四级救助网络,工作人员将杨某信的照片和视频发到了滨州市救助管理工作群,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就确定了他的身份,并及时护送其返乡。

吕景华告诉记者,源头治理工作重点在基层的落实。为压实各级责任,滨州市将救助管理工作源头治理工作纳入民政综合业务考核,完善市、县有救助管理机构,乡镇(街道)、村(居)有救助联络员的四级救助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四级救助网络如何发挥作用?《滨州市救助管理网络手册》对各方责任进行了界定。市救助管理站发挥中心站职能,借助微信网络逐级搭建业务工作平台,指导县级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救助工作。县级救助管理机构统筹做好县域内救助工作。乡镇(街道)由民政办工作人员担任救助联络员,做好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报告和协助救助等工作;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立救助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的救助服务。村(居)由“两委”成员担任救助联络员,对辖区进行常态化巡查,对有流浪经历或易流浪走失人员定期走访。

在护送滨州籍流浪乞讨人员返乡时,滨州市救助管理站还会给流出地县(区)开具一份救助管理转介函,提醒各县(区)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后的安置工作。

杨某信返乡后,根据转介函,阳信县民政局在对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帮助他办理了低保,还申请了残疾人补贴,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

“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让返乡的流浪人员得到有效帮扶,让走失的流浪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吕景华说。

落实四项服务举措 确保救助及时有效

“及时有效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中办、国办2018年联合印发《体球网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救助管理工作提出要求。2020年,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对实现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和提升作出部署。吕景华认为,救助管理工作不仅应该做到应救尽救,更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将救助管理机构的临时救助措施与常态化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及时有效解决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的现象,确保救助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为此,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建立常态化走访探视工作机制,由专业社工和救助联络员对所辖区域内返乡安置和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定期走访探视,走访频次每月不少于一次。二是强化监护人责任,依据民法典规定,对无监护人的落实监护职责,对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为其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三是督促政策落实,在走访探视中发现应享受未享受的政策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及时协助落实政策。四是进行重点帮扶,面临极端天气或突发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及时为贫困或易流浪走失的重点人员提供必要生活保障。

流浪乞讨人员劳万福就是受益人之一。劳万福是阳信县人,因出狱后未能及时办理落户,20多年来一直没有户口,在街头以乞讨为生。滨州市救助管理站了解情况后,积极与该县公安部门对接,帮劳万福办理了落户手续,并安置到当地敬老院,解决了其后顾之忧。

目前,滨州市当地的流浪乞讨人员已由2019年的80人次减少到了24人次,反复流浪人员的比例由20%下降到10%。吕景华说,这组数据显示,开展源头治理工作以来,在反复流浪人员问题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0.19)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