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钱旭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球网总书记专门就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等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贯穿着深邃的战略考量和真挚的人民情怀。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深刻学习贯彻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强化为民爱民的价值导向,按照“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要求,倾力打造“常有众扶”名片,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民解困、为民谋利、为民服务。
增强兜底能力
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
常州市委、市政府将社会救助作为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的基础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持续优化救助政策和服务供给,基本确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全市救助体系:首先是扎实、科学地做好救助兜底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40%动态调整。出台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挂钩,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照料护理标准根据特困供养对象生活自理能力分档确定。放宽临时救助认定条件、细化分类救助标准、简化申办确认程序、强化相关保障机制等,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救急解难”作用。其次是将低收入人口集中认定转入常态化认定,对已经纳入的居民进行定期复核,掌握其家庭状况的动态变化。对因故尚未提出申请的困难群众,要增强主动发现能力,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鼓励自主申请。再次是完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针对不同类别的困难群体,实行分类管理,实施不同层次的保障措施。通过精准识别,分层分类确定救助对象,将救助覆盖面有效延伸至所有低收入人口,综合发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联动效应,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向多层次、梯度化发展,形成完善的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制度。
周密统筹救助资源
进一步健全协同协调的救助格局
继续发挥民政部门在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及部门职责,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周密统筹各救助部门的政策资源、救助资源、数据资源,做好困难群众的主动发现、及时干预、精准救助和综合帮扶。首先是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建成覆盖全市、城乡一体、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其次是加强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与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的数据互通,优化网格员与社会救助服务站点的联动。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将“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实施“社会救助e路行骨干素质提升计划”,对全市1000余名网格员骨干进行培训,打造与社会救助工作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化救助队伍。再次是深化多元救助,落实市委、市政府“四查一帮扶”走访活动,牵头做好全市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加快建立“物质+服务”救助方式,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进程,更大力度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和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救助,实现救助主体多元化和救助方式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深化改革创新
进一步提供为民惠民的救助服务
近年来,常州市抓住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契机,探索“党建+社会救助”,以“建强1个组织体系、壮大7支服务队伍、做实9个公益品牌、培育8个特色站点”为主要内容,创新形成“彤心常助1798”工作机制。为推动救助工作与党建工作、治理工作和社会工作深度融合,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专业、及时、便捷、暖心,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市民政局将“党建+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水平纳入辖市(区)2022年民政工作高质量考核指标。首先,注重顶层设计,适时出台《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推进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窗口建设,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推进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其次,优化救助服务,在法律框架内持续精简流程、下沉审批权限,积极推行社会救助办理告知承诺和容缺受理。强化部门协作,取消可以通过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获取的证明材料,让困难群众“只需跑一次”。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同时为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保留传统的业务办理渠道。再次,联合组织部门选树一批社会救助领域先进个人、征集一批基层“党建+社会救助”优秀案例、打造一批社会救助特色站点,深化“彤心常助”品牌建设,形成示范效应。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