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柳 旭
2021年11月,河南召开全省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郑州现场会。会后,各地落实会议要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时间过去近半年,河南民政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速推进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有哪些构想和实践?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河南省民政厅厅长朱良才。
记者:养老服务是民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对幸福生活的新需求,河南省提出建设“五个一”养老服务设施。请问“五个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推进工作过程中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朱良才:为缓解老年人家庭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服务设施基础薄弱的矛盾,河南省民政厅紧紧围绕省重点民生实事,积极推动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五个一”,即在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每个街道建设1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每个社区建成1处养老服务场所,省级补助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万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入网老年人达到1000万人以上。这项工作计划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目前,结合各地的工作进展情况看,需要破解的难题主要集中在选址布局、资金保障、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
记者:数据显示,我国依然是“9073”养老格局,90%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和社区养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完善用地、用房支持政策,请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谈谈您对该问题的思考。
朱良才:河南是人口大省,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多个地市已步入深度老龄化,亟须加速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就我省而言,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我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民政部门要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在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中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加快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对新建小区严格按照配建标准提出规划审核意见。二是建立民政、住建、财政等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工作机制,在制订城镇老旧小区年度改造计划时,配合住建部门完成养老服务设施选址、项目编报和建设工作,将需要补建、可以插建的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同时,可考虑将县城和城关镇的特困供养机构与街道综合养老中心统筹建设、一体使用。
记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对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的期待愈发强烈。发展养老服务、建设养老设施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在您看来,怎样才能有效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
朱良才: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资金保障,要畅通投融资渠道,融合各方力量,形成投资合力。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及早上报审核,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二是用好财政资金。民政部门留存的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要拿出55%以上用于养老服务,用于设施建设、安全能力提升、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时,还可以统筹用好重度残疾人照护资金、支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各类扶持资金。三是民政部门要主动与财政、发改部门沟通,争取将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资金支持范围。四是要充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撬动养老服务业投资。
记者:目前,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群众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社区养老设施建成后没有投入使用,造成闲置浪费。与此同时,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也对养老服务设施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河南有哪些设想和探索?
朱良才:解决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难题,需要供需双向发力。一是构建“以大带小”服务网络。将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大中心)和若干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小中心)交给同一机构运营,让小中心成为大中心的“前哨”,帮助培养客户群体,并依托大中心带动小中心。二是提供“线上线下”居家服务。各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将医院、超市、物业等服务主体引入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服务。三是创新“养老+行业”融合模式。推动家政、物业、文旅体育、医疗康复、辅具租赁、老年产品制造等产业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融合,拓展延伸养老服务领域。
记者:随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从业人员缺口大、专业能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日渐凸显。在拓宽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评价渠道、增强养老服务的职业认同度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朱良才:破解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评价难题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申请认定机构备案。鼓励100张床位以上,具备独立法人、薪酬制度、专业人员、评价资源、经费保障“五要素”的养老机构,积极向人社部门申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二是组织开展技能评价。指导已备案评价机构尽快完成本机构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并与用工较少的养老机构签订委托协议,为其开展上门或集中评价。同时,可对接社会评价机构、职业院校等,推进养老服务人才评价。三是鼓励“一人多证”。引导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健康照护师等职业评价,提高为老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