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伟
连日来,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河南省郑州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了保障院内孤弃儿童的健康安全,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以下简称“郑周大院”)8月1日启动封闭管理,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包括护理员、医护人员、特教老师在内的近300位职工与500多名孤弃儿童又一次开启了朝夕相伴的“封闭”日子。
“郑周大院”内98%以上的儿童患有脑瘫、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等多类疾病。这些孩子中,儿童部养育的孩子身体机能最差、残疾程度最高、护理任务最重,39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8岁,13位“妈妈”分两班全天候精心养育照料着这些“折翼天使”。
今年32岁的张盼,别看岁数不大,却是“郑周大院”的“老人”。13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在护理员岗位上,一步步看着福利院发展起来,与孩子们的感情也最深。
十四五岁的大男孩文文,个头大,体重有60多斤,患有脑瘫,自主意识非常弱,四肢僵硬,不会行走,白天只能坐在专用凳子上。为了培养文文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张盼和同事们从吃饭、洗漱等日常行为入手,教导文文自己的事自己办,不会走,就坐上凳子一点点往前移。每次上厕所,两名护理员阿姨全程“护驾”,文文移动到厕所门口后,她们再合力把孩子抬到马桶上,解决完后再抬回凳子上安全护送返回。“每次上厕所,好似一场‘战斗’,全程下来两位护理员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张盼笑着说。
尽管张盼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父亲的身体也不太好,但这次入院封闭,张盼没有丝毫犹豫,把孩子和父亲托付给了妹妹。在儿童部负责人打电话询问是否报名参加时,张盼说:“家里有妹妹照顾,我很放心,这里的孩子更需要照顾!”
郭幸和张盼同岁,却是一名“新人”,来院还不到三个月。为了参加封闭工作,她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第一时间加入封闭队伍,从8点30分至17点30分,连续9个小时同3个姐妹照看着16个10来岁的大孩子。
由于郭幸个头小,身体瘦弱,每次为孩子们更换尿不湿、穿戴衣服时,需要和他人合力完成。13岁的小锐就是郭幸和姐妹们重点“关照”的孩子之一。小锐身体状况很不好,1.6米的身高,60多斤的体重,给照顾她的阿姨们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换衣服、洗澡、进食的时候,郭幸和其他人相互配合,一个人抱着她,讲故事,一个人慢慢为她换衣服、擦拭身体、喂饭。小锐挑食严重,爱吃有味道的东西,情绪还很不稳定,经常半夜哭闹不止,每当这时,郭幸和夜班姐妹就会起来给她检查身体,更换被褥,安抚小锐的情绪,为她测量体温,哄她入睡后才放心下来,这种情况有时一晚会反复出现两三次。
尹海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封闭上班后,白天老公也要上班,孩子们只能独自在家,照顾弟弟的重任就落到了15岁的姐姐身上。每天下班后,她都要和孩子们打电话、通视频,叮嘱他们照顾好自己。15岁的姐姐是名副其实的“小大人”,对妈妈说:“你放心上班,家里有我呢,我会好好照顾弟弟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每当这时,她强忍眼泪劝慰儿子:“宝宝,这里还有许多孩子要妈妈照顾呢,别着急,很快妈妈就能回去陪你了。”
封闭的日子里,随时会有突发事件,尹海英他们总能及时应对。8岁的小南今年4月刚从男童部转来,他活泼好动,脾气暴躁,偶有自残行为,一不留神,或跑到别处,或撞击门窗,或破坏东西。别看岁数不大,劲儿却非常大,前几天全员做核酸,医生为他采集核酸样本时,不管护理员阿姨如何劝导,小南就是不张嘴,最后,还是尹海英等几名护理员,一个抱着他,一个扳着头,一个捏住嘴才合力使样本采集完成。
夜班护理员刘云婷每天17点进入工作状态,和另外两姐妹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照料23个残疾程度特别重的孩子。这次封闭,她把孩子送回了老家,让父母帮忙照看。
刘云婷除了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也会留心孩子们的情绪。处在青春期的小雅,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与护理员阿姨争吵,打骂小伙伴。经过细细观察,刘云婷觉察到小雅缺乏安全感,于是,她就试着经常和小雅聊天,谈论感兴趣的事,慢慢地小雅的笑容多了,打骂同伴的行为少了,有时还会和护理员阿姨说笑。
封闭还在继续,儿童部13位护理员封闭日子中的平凡点滴不一而足,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满载对孩子们的爱与责任,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儿福人“让孤弃儿童得到呵护、拥有幸福”的初心使命,用果敢的行动彰显了儿福人“大爱、奉献、实干、开放”的八字精神,用顽强的意志诠释了儿福人“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崇高情怀。
“疫情发生后,全院立即实行封闭管理,所有上岗人员肩负着满满的责任,顶着重重的压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强的工作作风,闻令而动,逆向而行,时刻把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筑牢疫情防护网。”院长李燕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们就是新时代的英雄,更是儿童福利战线上最可爱的人。
(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