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李炜霞
旧砖瓦、旧石器、旧农具,利用这些老物件改造出村庄的景观墙、小广场,建起微菜园、微果园、微田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龙门镇南岸、西岸等村庄,以“低成本、可复制、全覆盖、可持续”为原则,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的乡村风貌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环境风貌,更突显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特点。
这种变化,与该县“乡贤”叶忠胜密不可分。曾在外经商的他返乡后,全身心投入到浦北县多个乡村的风貌改造提升中,同时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创建出多个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这种变化,更来源于钦州市大力推进的“乡贤+”行动。近年来,钦州市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乡贤回乡治乡建乡”为抓手,在全市推行“乡贤+”模式,积极探索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贤回乡,增强乡村治理凝聚力
钦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鼓励推进在外乡贤回乡建乡,钦州市明确乡贤定位,持续开展“五进”活动,即引导推动一批党员支持、群众认可、培育较成熟的乡贤进村“两委”任职、进村级经济组织发挥经营才能、进村监会开展村务监督工作、进村民理事会服务群众、进自然村党组织,明确把新乡贤引导培育成“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治理带头人”。在钦州市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本村乡贤3948人,占53.23%。
建立乡贤名录,拓宽乡贤参与治理平台。把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口碑好、威望高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本村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纳入乡贤名录。全市累计成立8017个“乡贤理事会”,近2万人纳入新乡贤队伍。通过邀请在外乡贤回乡考察、召开乡贤联谊会、建立微信交流群等方式,传递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信息,畅通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和治理渠道。
为切实服务乡贤,提升乡贤的荣誉感,钦州市建立联系机制,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等召开座谈会,宣传乡贤回乡建设优惠政策。2020年12月,集中表彰了第一届“新时代乡贤”,对10人授予“钦州市第一届新时代乡贤”称号,有力提升了乡贤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切实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乡贤治乡,凝聚乡村治理合力
浦北县北通镇九梅麓村是乡村旅游“网红村”,村容整洁,邻里和睦。村子的变化与乡贤理事会会长容兴俊推出的“村民议事小广场”有很大关系。结合乡村治理实际,容兴俊与乡贤理事会一起发动村民民主参与、协商决议村中大小事务,村务事、邻里事、家务事,有矛盾了、有纠纷了,大伙就一起在小广场议一议。在本村乡贤的组织带领下,九梅麓村的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村容村貌都得到极大提升。在钦州,乡贤也成为广大农村发展的参谋、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民生热点的服务员。
以“乡贤会”充实自治网格。以自然村为单元,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强化“村‘两委’+自然村党支部+乡贤会”村级治理模式。乡贤主动参与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的要事、影响和谐稳定的难事、扶贫助残帮困的急事、惠民利民便民的好事、美丽乡村建设的实事。
以“乡贤情”破解治理难题。以党支部为引领,以乡贤理事会、户主会为协商平台,乡贤积极指导帮助完善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以村级“小制度”推动村民自治,教育引导村民守法崇善,做到事前立规矩,事中讲规矩,事后讲规矩,根据表现和诚信度,对屡教不改的村民,列入“黑名单”。
健全“市-县-镇(街道)-社工站-村”联动机制,借助司法部门“法律下乡”活动,各层级联动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发挥乡贤地缘人情优势,把乡贤培养成法律明白人,高效推动解决群众关切的难点热点问题,有效化解各类邻里纠纷和信访积案。目前,各村矛盾纠纷94%在社工站、村、自然村三级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村”。
通过“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村级治理模式,结合村规民约,全市红白事服务中心都设定了操办红白事标准,本村乡贤积极宣传引导村民接受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婚丧理念。同时,把设立“乡贤榜”和“文明创建”、评选“道德模范”“寻找身边好人”等结合起来,选树典型,引领乡风文明。
乡贤建乡,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乡贤+”工作中,钦州市注重发挥乡贤“经济能人”的优势,依靠乡贤的知识、技能和资金,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在外创办企业、个人资产达2000多万元的陈同享,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那学村担任党总支书记。积极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利用几年的时间,带领村民成立了种植养殖合作社、交通运输合作社,建起200多亩的大青枣种植基地。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涌现出一批如养鸡大户崔威铭、养牛能人黎焕德等创业致富带头人。
叶忠胜是浦北县泉水镇人,曾在广东省佛山市一企业任总经理,回乡创业后,他积极投身乡村风貌改造,为家乡发展不遗余力。在对家乡风貌改造提升后,他利用当地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原始植被资源、花岗岩奇石资源等,建设配套旅游设施,把茶叶加工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并通过“乡贤理事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产销一体化服务,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通过旅游等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及贫困家庭从事工艺品编织、农家乐、乡村民宿、土特产销售等配套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 35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据介绍,目前钦州市各级新时代乡贤组织成员已近2万人,新时代乡贤回乡投资或牵线引进项目达300多个。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