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塑乡村治理 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20-08-2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江晓军 湖南省民政厅驻泸溪县武溪镇红岩村工作队队长

  史 册 贵州省民政厅驻晴隆县紫马乡新洋村第一书记

  林海武 江西省莲花县民政局驻湖上乡凡家村第一书记

  当前,数千万贫困群众在脱贫的路上不断前行,向着小康大步迈进。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 ,资源和人才等持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汇聚,这也给贫困地区的乡村带来发展机会,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实践中,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二者相互促进,给贫困群众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近日邀请三位民政驻村干部,请他们谈一谈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乡村治理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问题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活乡村治理体系?

  江晓军: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要党管农村工作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建设全过程,我们在驻村帮扶中把加强组织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压实党支部的责任,用干部之所长,推行工作清单制,重点工作“挂牌领办”、限期“销号”。根据“业绩论英雄”,在党员中开展“党员比作为,发展比增收,制度比落实,服务比口碑”创建活动,营造“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乡村治理环境。实施“头雁”工程,办好办实“精准扶贫讲习所”,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发展产业和为民服务的能力。开展“墩苗”工程,注重发掘和培育一批产业能人,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把在脱贫致富中的担当和奉献作为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的“大考场”。实施“同心”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和惠民活动,让全体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史 册:驻村工作中,注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带头发展经济。通过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措施,使每个有劳动力的党员至少有1个脱贫致富项目,每个贫困村至少培养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每个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为民办实事服务。持续打造服务型党组织,以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等为主体,推动各项扶贫保障政策的落实。

  林海武:在扶贫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党建工作做得好,村里的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经济事业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我驻村时,村“两委”原班子被定为村级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村。到村后,我通过深入调研,从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着手,把能谋事、想干事、年富力强的党员选入村级班子,发挥他们领头雁的作用,村里的工作在短期内得到了扭转,当年底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问题二: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作为民政驻村干部,如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乡村治理力量,推动农村发展?

  史 册:作为民政干部,在驻村工作中将“为民爱民”工作理念与乡村治理工作有效结合。指导完善村规民约,与相关部门配合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用法。改造升级村级公共服务场所。争取帮扶资金建设党员活动室、老年幸福苑、公共文化广场、红色展览馆等村级活动阵地,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江晓军:我们在建构乡村治理体系中,注入民政元素,科学把握自治、法治、德治间的辩证关系,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小宪法”发挥大作用。引导成立村民议事会,制订村规民约,同时引导每个组(寨)成立议事小组,制定组(寨)民公约,强化村规民约的制度效力,建立负面清单,发挥教育和警示作用,让村规民约更具有生命力。二是“小积分”激发大活力。我们建设“乡村治理积分银行”,将“微治理”积分到项、细化到事、评议到户,营造互帮互助、共建共治、同心同行的良好村风。三是“小表彰”收获大影响。将“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红岩好人”系列评选,用身边典型激励村民,“红岩好人”已成为全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力军、乡风文明的引领者、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

  林海武:推进乡村治理,应让村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民工作。让老村干、老党员发挥余热,带头引领。在村里做整治环境、拆迁工作时,我努力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干,同时引导老村干、老党员带头示范,个别不理解的群众也慢慢理解了这项工作,短期内做到了应拆尽拆,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改变。

  问题三: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乡村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如何善用乡村治理力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

  林海武:“志、智”双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抓手之一。在村里,我通过建设“第一书记爱心超市”,制定爱心超市评分细则,鼓励村民以参加公益劳动等方式赚取积分,换取平时需要的日常用品,这一小小的举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

  江晓军:“干部干,群众看”“等靠要”思想严重,曾是我们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想方设法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真干事、干实事的群众,让“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群众看到差别。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程度深、支持力度大的项目优先建设,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项目暂缓考虑。把群众参与纳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所有待建项目遇到的问题,由村民议事小组内部先行商议,矛盾化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程序,进入村里的项目库。通过这些方式,真正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史 册:驻村以来,我们通过村民自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群众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渠道,提高他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参与感。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管理村级事务,积极引导自治组织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公益慈善、文体娱乐等相关服务。

  问题四: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治理,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如何吸引、培育乡村本土人才,让他们引得来、留得住,为脱贫攻坚、乡村治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江晓军:人是乡村治理、脱贫攻坚等工作的核心因素。当前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无法担当产业发展的大任。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是当务之急。一是营造良好的支持回乡创业的氛围,每年组织召开“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在思想上引导年轻骨干扎根农村。二是实打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证照办理、产品营销等问题,通过全流程跟踪服务坚定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三是加强培训、方向引导。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送出去学”等方式,在学习中不断盘活思路。带动更多的村民抱团发展。

  史 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我们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建立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二是培育本地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等。三是建设持续向好的人居生活环境,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林海武:在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的进程中,需要人才的支撑。以乡情为桥梁、政策为引领、激励为导向,鼓励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使其既为家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贡献才智,又能实现人生价值。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比如,建立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库,定期开展“家乡要脱贫、我能做什么”等活动,增强本土人才对家乡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同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整合农业扶贫政策资源,制订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扶持计划。对业绩突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乡村本土人才予以表彰奖励,促使他们内心愿留下、想创业、创成业,从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8.21)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