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从巴扎摆摊到网上开店

时间:2020-08-0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 亮

  夏日的新疆和田,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甜。墨玉县扎瓦镇敦巴格村村民吾加西木·吾吉外力刚给牛羊喂完饲料,远在南京做生意的儿子就打来问候电话。挂了电话,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儿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孙女也开起了网店,家乡的特产可以卖到全国各地。“这比我赶着毛驴车去巴扎(维吾尔语,译为集市)上摆摊,强太多了!”吾加西木·吾吉外力说。

  从巴扎摆摊,到外出务工,再到网上开店,村民挣钱方式的不断改变,源自思想观念的转变。说起这个变化,新疆民政厅派驻敦巴格村第一书记樊勇滔滔不绝:“2018年,我们刚进村时,这里的老百姓一家七八口人宁可守着1亩地,也不愿离开家乡出去打工。全村近千名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仅28人。”

  乡亲们也知道,靠着沙漠边缘的贫瘠土地肯定无法脱贫,但他们害怕——怕外出务工语言不通、怕人生地不熟无人照应、怕挣不了钱落魄回来被人笑话……

  “那就集体外出务工采摘棉花吧,这样就不怕语言不通、无人照应了。”樊勇和工作队、村“两委”商量后,在新疆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于2018年9月组织村里345名村民组成“拾花队”,前往喀什地区巴楚县克拉克勤农场“拾花淘金”。

  棉花采摘季节性劳务输出是一条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致富门路。为从吃、住、行等各方面全力保障拾花村民利益,让他们放心、安心挣钱,工作队提前联系巴楚县瑞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商讨用工协议,还选派3名村干部带队,全程做好后勤服务。

  村民木扎排尔·艾则孜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第一批报名加入了“拾花队”,每天采摘100公斤左右的棉花,每公斤收入2元。2018年,她一个月捡了三吨棉花,赚了6000块钱。2019年,她和家人主动提出“多干些活儿”,管理了80亩棉花地,加上9至10月捡棉花的收入,半年挣了将近2万元。“我拿赚的钱给家人买了新衣服,还买了牛、羊。今年,我再好好干活儿,赚钱装修房子。”木扎排尔·艾则孜说。

  乡亲们懂得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努力的劳动获得”的道理,要干活、多干活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走出农村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挣了钱的村民希望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他们有了走出新疆去外地见见世面的想法。

  “你猜我们村现在有多少人在外地当老板?”樊勇问记者,并骄傲地自问自答,“目前,我们村983个劳动力,务工940人。其中,300多人在外地,里面的100人自己开店当上了老板!”

  吾加西木·吾吉外力的儿子阿卜力克木·乌吉麦麦提在江苏省南京市拥有5家干果店,卖的全是来自家乡的干果,帮助贫困的乡亲们,把满树的核桃和红枣变成了希望和财富。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8.4)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