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群
黑龙江省拜泉县长春镇民生村,两年前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今天,在齐齐哈尔市民政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这个村换了模样,去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56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整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
干事创业“富”起来
早上5点,村民刘光海就起床给猪喂水喂食、清理卫生,然后去地里看玉米、大豆的长势,除草、松土。
去年,刘光海家出栏44头生猪,纯利润5万余元,勤劳的他还种植了大豆、玉米84亩,加上合作社分红、公益岗收益、地补粮补,家庭年人均收入2.7万余元。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终于实现,刘光海感慨万分。
3年前,刘光海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妻子生病住院,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孩子在上学,沉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种地没出路,打工没门路,刘光海陷入深深的苦恼。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郭景运走访了解情况后,引导刘光海重振信心,发展种植养殖业,还为他联系省级特派种植养殖专家提供指导。
“郭书记还为我申请扶贫贴息政策贷款2万元,我终于有了启动资金。”刘光海的话语里充满感激。
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田素祥仅种植一项就收入5万余元;马金团在食用菌大棚打工年收入3万余元;更多的贫困户则被推荐到企业务工,成为保安、保洁、产业工人,收入更加稳定,如做了钢筋工的冷军,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
如今的民生村,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村容村貌“亮”起来
村外树木青葱茂密,村中硬化路纵横交错。牛羊拴在圈中,柴草整齐码放,门前花树成行。
“以前村里环境很差,牛羊逮哪拴哪,粪便到处都是,家里的垃圾也是随意扔。去年底俺们村脱贫后,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高纪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
“我们除了争取资金完善村里的各项硬件设施,美化全村环境,关键还是让村民共同爱护生活环境。”郭景运介绍说,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利用红黑榜公示公开、开展卫生评比等奖惩措施,村民逐渐形成了爱护环境的内在自觉,真正实现了乡村亮化净化。
“现在大伙都懂得爱护环境了。村民发现门前脏了,自己立马就拿扫帚清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福臣如是说。
设立垃圾箱、安装路灯、修过道涵、硬化路边沟、种植树木和花卉……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惠民政策落实、危房及灶厕改造等方面持续发力,美了家园,暖了民心。
文化生活“美”起来
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就聚集在文化活动广场,伴随着音乐声,有的跳广场舞,有的扭秧歌,孩子们则穿行其间,嬉闹玩耍。
这是驻村工作队结合党建阵地标准化建设,筹集90余万元打造的一处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村民文化生活从此有了好去处。“我们还买了2万元的秧歌服、扇子、手绢、音响,组建了三支秧歌队,也请了专人来培训。”郭景运告诉记者。
“现在村里富了,有了文化活动广场,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没事就在这儿跳跳舞,扭扭秧歌,别提多高兴了。”村民季春玲的眼神里透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设立公共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驻村工作队还带领村“两委”干部一道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效能。特别是争取中央福彩公益金20万元,依托齐齐哈尔市常春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留守失独、空巢老人等开展手工串珠、剪纸等活动,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贫困户田素荣因患乳腺癌一度情绪低落,参加村里举办的手工串珠坊、剪纸培训班后,她的生活就像被打开了一扇窗,有了希望和生机。“郭书记,你再搞什么活动都带上我,只要我参加活动,想得就全是开心的事!”每次见到郭景运,她都会这样说。
音乐响起来,舞蹈跳起来,活动搞起来……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民生村村民个个精神抖擞,在他们看来,幸福就是现在的样子。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8.3)